《水土保持研究》 过刊查询页面

    关键词中包括 carbon 的文章

1 有限样本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袁 可1, 张 晨1, 赵建林1, 汪珍亮1, 杨 节1, 许中胜2 2024年05期 [173-181,191][摘要](831)[pdf 5733KB](224)
2 鲁中南地区不同经济林种植模式的改良土壤效应
张兹箕1,2, 王启鑫1,2, 赵振宇3, 芦 月1, 刘文静1, 高芳磊1, 夏江宝1 2024年05期 [102-111][摘要](838)[pdf 1157KB](244)
3 基于DNDC模型分析氮添加对内蒙古草甸和荒漠草地碳动态的影响
张新宇, 方 昭, 焦 峰 2024年05期 [84-92,101][摘要](851)[pdf 1326KB](215)
4 黔东南丘陵山地5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
陈 梦1,2, 袁丛军1,2, 舒德远3, 龙文峰4, 戴晓勇1,2, 丁访军1,2 2024年05期 [26-34][摘要](885)[pdf 1118KB](288)
5 宾县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碳流转路径动态研究
尚雅婕1,2, 王 蕾1,2, 贾 佳1,2, 翟雅琳1,2, 陈媛媛1,2 2024年04期 [326-335][摘要](430)[pdf 4616KB](216)
6 广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魏俊超, 梅志雄, 马君杰, 王心雨 2024年04期 [298-307][摘要](418)[pdf 3752KB](237)
7 黄河流域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崔新蕾, 王艳融, 马艳茹 2024年04期 [275-287][摘要](425)[pdf 2427KB](220)
8 基于FLUS和InVEST模型的云贵高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多情景模拟研究
李井浩1, 柳书俊1, 王志杰1,2 2024年03期 [287-298][摘要](571)[pdf 8571KB](412)
9 基于多退耕情景的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固碳潜力与增汇格局研究
胡冰清1, 李文博2, 祝元丽3 2024年03期 [230-238,246][摘要](650)[pdf 4599KB](365)
10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传导效应及预测
胡宜之, 余 敦 2024年02期 [342-353][摘要](437)[pdf 2841KB](325)
DOI:
11 碳排放视角下武汉市土地生态风险时空格局演变
韩雨非1, 刘艳中1,2, 陈 勇1,3, 陈弘昳1,6, 谭玉川1,7, 汪 樱2,4, 张 祚3,5 2024年02期 [331-341][摘要](441)[pdf 4743KB](317)
DOI:
12 基于FLUS模型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以江西萍乡为例
胡佶熹1,2, 勒先文2, 徐 勇3 2024年02期 [299-309][摘要](447)[pdf 4658KB](322)
DOI:
13 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特征
吕文宝, 徐占军, 郭 琦, 王俊俊, 李 哲 2024年02期 [252-263][摘要](467)[pdf 7647KB](365)
DOI:
14 人工修复边坡植被演替初期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刘 芳1,3, 夏 栋1,3,4, 马佳鑫3,4, 罗 婷2,3, 闫书星1,3, 张 森5 2024年02期 [68-75][摘要](488)[pdf 1219KB](348)
DOI:
15 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魏志聪1, 罗晓敏2,3, 石福习1,2, 曹俊林2,3, 毛 瑢1,2 2024年02期 [52-59][摘要](488)[pdf 1308KB](386)
DOI:
16 长期氮添加对苏北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安宇超, 顾宇晨, 张 茜, 王国兵 2024年02期 [27-32,42][摘要](942)[pdf 1710KB](408)
DOI:
17 中国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宁 静1, 李亚洁1, 王 震2, 陈 凯2 2024年01期 [450-459][摘要](285)[pdf 1249KB](240)
18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邓灵颖, 李红波 2024年01期 [345-353][摘要](295)[pdf 5768KB](254)
19 “双碳”目标下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崔宁波1, 王 婷2, 董 晋2 2024年01期 [335-344][摘要](314)[pdf 2933KB](284)
20 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短期影响
王 军, 满秀玲 2024年01期 [168-177][摘要](631)[pdf 1276KB](233)
21 平原沙土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王 磊1, 刘晴廙1, 史经攀2, 李俊杰1, 韩梦豪1, 陈 斌1, 陈 杭3, 关庆伟1 2024年01期 [96-104][摘要](1016)[pdf 1259KB](244)
22 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区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研究
魏亚娟1, 刘美英2, 解云虎1, 高玉寒1, 刘美萍1, 悦普庆1, 刘澜波3 2024年01期 [35-43][摘要](289)[pdf 1262KB](277)
23 九江市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赵琪琛, 余 敦, 王检萍 2023年06期 [441-451][摘要](1056)[pdf 1470KB](328)
24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许进龙1,2, 卢新海1, 黄天能3, 温 雪3, 覃 云1 2023年06期 [406-414][摘要](1047)[pdf 2186KB](359)
25 东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胡佶熹1, 周清华2, 徐 勇3 2023年06期 [274-283][摘要](1078)[pdf 5693KB](295)
26 泥沙沉积层次对有机碳矿化和CO2排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张 辉1,2, 栗现文3, 宋 媛4, 胡亚鲜1,2,4 2023年06期 [151-159][摘要](1023)[pdf 1492KB](354)
27 武汉城市圈碳储量的地形梯度效应及脆弱性
张 斌1, 夏秋月2 2023年05期 [443-452][摘要](545)[pdf 2162KB](308)
28 退耕还草对土壤碳库活度及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的影响
李映雪1,2, 臧真凤1,2, 张 瑜1,2, 王怡楠1,2, 赵 巍1,2,3 2023年05期 [241-249][摘要](523)[pdf 1315KB](323)
29 基于碳收支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分区及测度研究
王 陶1,3, 周启刚2,3, 毛永发1,3, 伍龙江1,3, 罗泓然1,3, 向宇峰4 2023年04期 [394-403][摘要](664)[pdf 4580KB](325)
30 污泥堆肥施用对土壤单位有机碳矿化及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闵旭旭, 肖 列, 李 鹏, 刘 然, 赵 萌, 刘方园 2023年04期 [130-136][摘要](801)[pdf 1288KB](362)
31 内蒙古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水分、养分特征研究
刘 军1, 杨凯齐2, 刘 科1, 马章怀2 2023年04期 [47-52][摘要](823)[pdf 1273KB](331)
32 片蚀过程中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流失特征及其量估算
陈致君, 王善琦, 刘 琳 2023年04期 [1-9][摘要](883)[pdf 1380KB](311)
33 自然生长和人为影响下土壤碳氮含量差异及影响因素
袁 杰1,2,3, 曹广超1,2,3, 鄂崇毅1,2,3, 刁二龙1,2, 赵美亮1,2, 闫 欣1,2 2023年03期 [163-172,187][摘要](615)[pdf 1450KB](285)
34 森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王 斐, 马锐豪, 夏 开, 温正宇, 徐小牛 2023年01期 [233-240][摘要](278)[pdf 1180KB](292)
35 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变化特征
杨娥女1, 王宝荣2,3, 姚宏佳1, 黄懿梅4, 安韶山1,3 2023年01期 [25-33,40][摘要](371)[pdf 1467KB](569)
36 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植被固碳释氧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乔亚军1, 张 慧1,2, 刘 坤1, 王 智1, 徐网谷1 2022年05期 [164-170][摘要](315)[pdf 1847KB](362)
DOI:
37 植被恢复对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赵 晶, 刘美英, 郝孟婕, 王清宇 2022年05期 [137-143][摘要](426)[pdf 1139KB](439)
DOI:
38 武夷山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布特征
熊小玲1,2, 任寅榜1,2, 吕茂奎1,2, 李晓杰1,2, 聂阳意1,2, 谢锦升1,2 2022年04期 [83-88][摘要](446)[pdf 1118KB](387)
DOI:
39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关系研究
廖娇娇1, 窦艳星2, 安韶山1 2022年04期 [75-82][摘要](369)[pdf 1185KB](436)
DOI:
40 鄱阳湖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光合碳储量及分配
纪昌品, 张晓平 2022年03期 [121-127][摘要](475)[pdf 1162KB](380)
DOI:
41 喀纳斯泰加林林下草本层地上碳密度对林火烈度的火后时间响应
刘小菊1, 潘存德2, 褚江涛1, 张 越1, 单 奇1 2022年03期 [98-105][摘要](397)[pdf 1360KB](316)
DOI:
42 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夏梓泰, 程伟威, 李永梅, 赵吉霞, 范茂攀 2022年03期 [31-37][摘要](640)[pdf 1282KB](365)
DOI:
43 黄泛沙地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
潘嘉琛1, 刘 超1, 董 智1, 吴其聪1, 李红丽1, 李耀斌2, 张美玲3, 杨子晋1 2022年03期 [25-30+37][摘要](507)[pdf 1315KB](437)
DOI:
44 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卓侠, 苏冰倩, 上官周平 2022年02期 [406-413][摘要](461)[pdf 1429KB](734)
DOI:
45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陈 安1, 李景吉1,3, 王茂生1, 张 晗2, 卞梨交1, 黎文婷1, 许文来1,3 2022年02期 [313-319+329][摘要](655)[pdf 4638KB](452)
DOI:
46 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的胞外酶活性与微生物CUE特征
张尚鹏1,2, 王百群1,2, 晁赫嵘3, 王雨涵3 2022年02期 [106-111][摘要](478)[pdf 1141KB](374)
DOI:
47 黄土丘陵区边坡开挖对土壤抗蚀性影响
刘思璇1, 高建恩1,2,3, 李文证1, 高 哲4, 周凡凡1, 王照润1, 王 鹭1 2022年02期 [23-30][摘要](547)[pdf 1348KB](422)
DOI:
48 不同覆盖模式对樱桃园土壤团聚体及碳氮的影响
黄圣杰1, 陈俊朴1, 陈 涛2, 方从刚3, 黄成毅1,4 2022年01期 [44-50][摘要](575)[pdf 1172KB](394)
DOI:
49 两类典型荒漠生物结皮覆盖土壤碳通量月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韦应欣1,2,周利军3,卜崇峰1,2,骆 汉1,2,鞠孟辰1,王 春1,李亚红1,郭 琦1,李炳垠4 2021年06期 [153-161][摘要](401)[pdf 2906KB](414)
DOI:
50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的土壤碳汇效应
黎 鹏1, 张 勇2, 李夏浩祺3, 孙彩丽4, 段奥华1, 刘国彬1,5 2021年04期 [29-33][摘要](362)[pdf 1130KB](461)
DOI:
51 渭河陕西段河道沉积物中碳氮磷时空变化分析及评价
何琪琳1,3, 张风宝1,2, 吴普侠4, 杨明义1,2, 赵国平4 2021年03期 [88-93][摘要](714)[pdf 1278KB](514)
DOI:
52 两种楤木根际土壤碳特征及酶活性
张宝成1,2, 杨春秀3, 王 静4 2021年03期 [83-87][摘要](489)[pdf 1237KB](564)
DOI:
53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固存对植被恢复的动态响应及其碳汇价值
林 枫1, 王丽芳2, 文 琦3 2021年03期 [53-58][摘要](656)[pdf 1321KB](645)
DOI:
54 低碳生态城市视角下珠三角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障碍诊断
陈柔珊, 王 枫 2021年02期 [351-359][摘要](331)[pdf 1497KB](463)
DOI:
55 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用量对单季晚粳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碳库的影响
王保君1, 金海刚2, 张红梅1, 沈亚强1, 陈 贵3, 鲁晨妮3, 程旺大1 2021年02期 [60-66][摘要](523)[pdf 1252KB](474)
DOI:
56 武汉市环城林带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陈科屹1, 刘润华2, 张 博3, 何友均1, 谢和生1 2021年02期 [54-59+66][摘要](462)[pdf 1251KB](503)
DOI:
57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剖面土壤碳氮累积的影响
陈春兰1,2, 陈安磊1,2, 魏文学1,2, 张文钊1,2, 傅心赣1,2, 周华军3, 秦红灵1,2 2021年02期 [14-20][摘要](558)[pdf 1259KB](464)
DOI:
58 稳定碳同位素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与展望
张 昊1, 李建平1,2 2021年01期 [394-400][摘要](498)[pdf 1101KB](612)
DOI:
59 植物光合碳在不同器官—土壤系统的动态分布特征13C示踪
孟 猛, 徐永艳 2021年01期 [331-336344][摘要](630)[pdf 1203KB](547)
DOI:
60 长期施肥对南方红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熊翱宇, 程 谅 2021年01期 [73-79][摘要](515)[pdf 1113KB](433)
DOI:
61 河北坝上地区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
周卓丽, 张卓栋, 罗建勇, 邹心雨, 肖人杰 2021年01期 [31-36][摘要](407)[pdf 3391KB](506)
DOI:
62 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梁春玲 2020年06期 [66-71][摘要](569)[pdf 1123KB](526)
DOI:
63 不同园林植物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有机碳储量
刘 琳1, 余佳洁1, 周文静1,2 2020年05期 [38-44][摘要](725)[pdf 1233KB](455)
DOI:
64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植被碳氮储量动态
任亮晶1,2, 商宏莉1, 罗 辑2, 刘 亭1,2, 孙守琴2, 何咏梅2 2020年05期 [32-37,44][摘要](505)[pdf 1262KB](685)
DOI:
65 青藏高原东缘乔灌交错带地被物和土壤碳氮储量特征
马志良1, 顾国军2, 赵文强3, 刘 美3,4 2020年05期 [17-23][摘要](682)[pdf 1159KB](483)
DOI:
6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导水率的影响
袁晓良1,4, 李俊雅1,4, 葛 乐3, 李 潜3, 刘 毅1,2 2020年04期 [67-71,77][摘要](662)[pdf 1250KB](390)
DOI:
67 长江流域森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孔 蕊1, 张增信1,2, 张凤英1, 田佳西1, 朱 斌1, 朱 敏1, 王益明2 2020年04期 [60-66][摘要](781)[pdf 2132KB](440)
DOI:
68 不同类型岩溶湿地表层沉积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时空分布
张紫霞1, 刘 鹏1, 王 妍1, 刘云根1,2, 张 超3 2020年04期 [23-30][摘要](666)[pdf 1295KB](391)
DOI:
69 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可溶性有机碳的迁移特征
余小芳1,2, 肖胜生2,3, 徐铭泽2,4, 张 杰2,3, 房焕英2,4 2020年04期 [16-22][摘要](657)[pdf 1607KB](412)
DOI:
70 近30年国内外土壤有机碳研究进程解析与展望
周 咪1, 肖海兵2, 聂小东1, 李忠武1, 邓楚雄1, 刘俊宇1, 张宇婷1 2020年03期 [391-400][摘要](528)[pdf 1681KB](626)
DOI:
71 两性磁化炭对牧草生长及土壤铜有效性的影响
李文斌1, 朱 浪1, 谢 佳1, 张乂方1, 邓红艳1, 康 乐1, 何海霞1, 孟昭福2 2020年03期 [349-356][摘要](445)[pdf 1334KB](435)
DOI:
72 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研究
金章利1, 刘高鹏2, 周明涛3, 许文年3 2020年03期 [37-44][摘要](675)[pdf 1137KB](509)
DOI:
73 黄土高原中西部人工针叶林浅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影响因素
王一佩1, 孙美美2, 程然然3, 关晋宏3, 李国庆3, 杜 盛1,3 2020年03期 [30-36][摘要](709)[pdf 1136KB](590)
DOI:
74 基于中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预测黄土碳酸钙含量
倪玲珊1,2, 岳 荣3, 方怒放1,2,3 2020年02期 [142-148][摘要](458)[pdf 1217KB](454)
DOI:
75 模拟氮沉降对油松土壤水溶性碳氮及其光谱特征的影响
翟珈莹1,2, 何俐蓉3, 吴 阳4, 王国梁1,5, 薛 萐1,5 2020年02期 [136-141,148][摘要](537)[pdf 1428KB](467)
DOI:
76 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
刘 杨1, 李 菊2, 孙 辉1, 陈玉雯1, 李 鑫1 2020年02期 [123-127,135][摘要](634)[pdf 1206KB](470)
DOI:
77 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光合碳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樊佳奇, 牛来春 2020年02期 [62-68][摘要](453)[pdf 1119KB](423)
DOI:
78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特征
孙美美1, 宋变兰2, 时伟宇3, 山中典和4, 李国庆2, 杜 盛2 2020年02期 [55-61][摘要](500)[pdf 1187KB](464)
DOI:
79 生态建设对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 伟1,2, 李占斌1,2,3, 李 鹏1,2, 王飞超1,2, 张 祎1,2 2020年02期 [35-41][摘要](526)[pdf 1242KB](471)
DOI:
80 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恢复为主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栗文玉, 刘小芳, 赵勇钢, 高 冉, 杜雨佳, 张星星 2020年02期 [15-22][摘要](495)[pdf 2418KB](459)
DOI:
81 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植物光合固碳能力及影响因素
冯晶红, 刘 瑛, 肖衡林, 刘 煜, 吴耕华, 王可健 2020年01期 [305-311][摘要](598)[pdf 1212KB](522)
DOI:
82 宁夏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效应
郑永超, 文 琦 2020年01期 [207-212][摘要](595)[pdf 1177KB](698)
DOI:
83 基于Hydrus模拟纳米碳对黄土坡面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的影响
张育华, 周蓓蓓, 陈晓鹏, 段曼莉 2020年01期 [132-138][摘要](520)[pdf 1285KB](507)
DOI:
84 毛乌素沙地3种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影响
王丽梅1, 张 谦1, 白利华1, 马爱生1, 张 红1, 李利敏1, 张建国1,2, 付广军3, 董 强3 2020年01期 [88-94][摘要](692)[pdf 1272KB](502)
DOI:
85 川西高寒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团聚体特征
苟天雄, 刘 韩, 帅 伟, 姜欣华, 李 静 2020年01期 [47-53][摘要](888)[pdf 1100KB](565)
DOI:
86 施加炭基缓释肥对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
陈蕾1, 高山雪1, ZHOU George2 2019年06期 [53-57][摘要](965)[pdf 1479KB](547)
DOI:
87 大兴安岭天然林不同林分溶解有机碳变化特征
杜浩, 张成福, 程宇琪, 王雨晴, 潘思涵, 杨宇娜 2019年06期 [46-52][摘要](596)[pdf 1221KB](458)
DOI:
88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特征及其根际效应
翟珈莹1,2, 李袁泽3, 宋亚辉1,2, 乔磊磊4, 辛奇4, 薛萐1,4 2019年06期 [32-37][摘要](678)[pdf 1103KB](517)
DOI:
89 城市污泥生物质炭对豫东黄泛平原风沙土耕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
尤俊坚1, 谢凯旋1, 孙蕾1, 刘霞1, 胡续礼2, 苏新宇1, 吴畏2 2019年06期 [12-17][摘要](1005)[pdf 1194KB](650)
DOI:
90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张世汉1, 武均1,2, 张仁陟1,2,3, 蔡立群1,2,3, 齐鹏1,2, 张军1,2,3 2019年06期 [7-11][摘要](950)[pdf 1069KB](558)
DOI:
91 2000-2013年中国植被碳利用效率(CUE)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刘洋洋1, 王倩1, 杨悦2, 同琳静1, 李建龙1, 章钊颖3, 王振乾4 2019年05期 [278-286][摘要](673)[pdf 2176KB](565)
DOI:
92 植被混凝土边坡修复基质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季节动态
瞿红云1, 贾国梅1,2, 向瀚宇1, 岳云飞1 2019年05期 [28-33][摘要](582)[pdf 1073KB](464)
DOI:
93 等高反坡阶对滇中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增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李学峰, 王克勤, 宋娅丽, 张雨鉴, 马延骁 2019年05期 [21-27][摘要](749)[pdf 1203KB](458)
DOI:
94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乔磊磊1, 李袁泽2, 翟珈莹3,4, 宋亚辉3,4, 刘国彬1,3 2019年05期 [14-20][摘要](762)[pdf 1114KB](566)
DOI:
95 旋耕机耕作对紫色土碳氮垂直分布过程的影响
巨莉1, 李富程2 2019年05期 [7-13][摘要](853)[pdf 1230KB](625)
DOI:
96 滦河上游3种林分类型固碳释氧效益估算
郑淼 2019年04期 [363-366,374][摘要](681)[pdf 634KB](537)
DOI:
9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高阳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碳排放风险研究
汤峰1, 殷彦玲2, 张蓬涛1,3, 白宁1 2019年04期 [265-271][摘要](480)[pdf 1017KB](519)
DOI:
98 等高反坡阶对滇中云南松林下碳储量及增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李学峰, 宋娅丽, 王克勤, 张雨鉴, 杨小倩 2019年04期 [19-25][摘要](842)[pdf 852KB](571)
DOI:
99 桂西北喀斯特区不同退化程度石灰土有机碳与养分剖面分布特征
何铁光1, 俞月凤1, 蒙炎成1, 苏天明1, 胡钧铭1, 杜虎2, 王瑾1, 李忠义1, 张野1, 韦彩会1, 范适3 2019年04期 [13-18][摘要](804)[pdf 757KB](825)
DOI:
100 冀北山地4种典型林分固碳释氧效益估算
郑淼 2019年03期 [154-158][摘要](827)[pdf 575KB](514)
DOI:
101 2013年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特征
贾松伟, 郭蔓蔓 2019年03期 [29-34][摘要](648)[pdf 663KB](506)
DOI:
102 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张华渝, 王克勤, 宋娅丽, 赵洋毅, 陈雪 2019年03期 [16-21][摘要](670)[pdf 738KB](624)
DOI:
103 不同年限土地整治土壤碳分布特征
曹婷婷1,2,3,4, 孙婴婴1,2,3,4, 王欢元1,2,3,4, 杜宜春1,2,3,4 2019年02期 [86-92][摘要](821)[pdf 800KB](462)
DOI:
104 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草坡地土壤酶活性和碳氮矿化特征
孔维波1,4, 石芸2, 姚毓菲1,4, 邵明安1,3, 魏孝荣1,3 2019年02期 [1-8,16][摘要](915)[pdf 1164KB](729)
DOI:
105 基于GIS技术的佳木斯地区农田开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张旭光1, 苗正红2, 邱中军2, 王宗明3 2019年01期 [82-85][摘要](876)[pdf 541KB](1419)
DOI:
106 大理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杨殊桐1, 时鹏1, 李占斌1,2, 李鹏1, 张祎1, 钟少华1 2018年06期 [251-258][摘要](826)[pdf 1640KB](1611)
DOI:
107 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格局
侯芳1,2, 王克勤1,2, 宋娅丽1,2, 杨棋茗1, 陈登煜1 2018年06期 [29-35][摘要](1251)[pdf 902KB](9966)
DOI:
108 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经济空间相关性研究
韩会庆1, 王世尧2, 马庚1, 张新鼎1, 白玉梅1 2018年05期 [269-274,281][摘要](1332)[pdf 1762KB](606)
DOI:
109 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
贾松伟 2018年05期 [78-82,88][摘要](917)[pdf 721KB](622)
DOI:
110 乌鲁木齐南山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李路1,2, 常亚鹏1,2, 许仲林1,2 2018年05期 [72-77][摘要](862)[pdf 769KB](675)
DOI:
111 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土壤碳氮组分对柠条的响应特征
朱寒松1,2, 李学章3, 贾小旭4, 邵明安1,4, 魏孝荣1,2 2018年05期 [29-35][摘要](1041)[pdf 757KB](646)
DOI:
112 碳酸钙含量对土壤风蚀强度的影响
董苗1,2,3, 严平1,2, 孟小楠1,2, 郭金蕊1,2, 钱瑶1,2, 吴伟1,2 2018年05期 [18-23][摘要](1012)[pdf 807KB](620)
DOI:
113 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覆盖土壤碳通量日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李炳垠1, 卜崇峰1,3, 李宜坪2, 李新凯3 2018年04期 [174-180][摘要](1018)[pdf 899KB](669)
DOI:
114 有机物料输入对关中土碳氮影响的后效作用
柳媛媛1, 孙本华1,3, 皮小敏1, 张彤勋1, 刘平静1, 高明霞2, 冯浩2,3,4 2018年04期 [71-76][摘要](880)[pdf 676KB](603)
DOI:
115 氮添加对人工油松林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李志聪1, 何莉蓉1, 吴阳1, 乔磊磊2, 薛萐2,3 2018年04期 [54-59][摘要](1019)[pdf 677KB](675)
DOI:
11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胡尧, 李懿, 侯雨乐 2018年04期 [22-29][摘要](1036)[pdf 907KB](796)
DOI:
117 基于InVEST模型重庆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碳储量变化分析
虎帅, 张学儒, 官冬杰 2018年03期 [323-331][摘要](1269)[pdf 1857KB](1161)
DOI:
118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与评价——以黑龙港流域巨鹿县为例
牛志君1, 周亚鹏2, 王树涛2, 郑小刚3, 郭义强4,5, 薄广涛6 2018年03期 [292-297,304][摘要](1138)[pdf 1125KB](639)
DOI:
119 有机物料和氮添加对宁夏沙化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庞飞1,3, 李志刚2,3, 李健3 2018年03期 [75-80][摘要](879)[pdf 671KB](609)
DOI:
120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分析
李玉玲, 李世平, 祁静静 2018年01期 [382-390][摘要](610)[pdf 1096KB](607)
DOI:
121 滇池小流域多环芳烃的沉积学记录及其源解析
崔骏1, 张伟莛2, 王延华1,3, 杨浩1,3, 刘玉萍1, 邱雨1 2018年01期 [202-207][摘要](689)[pdf 725KB](482)
DOI:
122 不同放牧强度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生产力及碳储量的影响
杜宝红1, 高翠萍2, 哈达朝鲁2 2018年01期 [139-146,152][摘要](921)[pdf 1107KB](943)
DOI:
123 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的沉积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刘玉萍1, 王延华1,2, 杨浩1,2 2017年06期 [376-381][摘要](1356)[pdf 823KB](796)
DOI:
124 退耕区域林草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考——以安塞县为例
成思敏1,3, 王继军1,2 2017年06期 [243-249][摘要](857)[pdf 1113KB](721)
DOI:
125 锡林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分析
席小康, 朱仲元, 郝祥云 2017年06期 [97-104][摘要](960)[pdf 1026KB](637)
DOI:
126 不同松栎混交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差异分析
杨果果, 孔玉华, 赵佳宝, 冯志培, 范贝贝, 杨喜田 2017年06期 [79-83][摘要](821)[pdf 611KB](569)
DOI:
127 植被覆盖条件下纳米碳对黄土坡面养分流失调控的试验研究
丁倩1, 周蓓蓓1, 吕金榜1, 胡梓超1, 陈晓鹏1, 王全九1,2 2017年06期 [35-40][摘要](1252)[pdf 643KB](743)
DOI:
128 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阶段凋落物分解及其有机碳动态
马瑞1, 马维伟1, 李广1,2, 吴江琪1 2017年06期 [29-34][摘要](1360)[pdf 720KB](854)
DOI:
129 基于投入视角的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张志高1, 袁征2, 刘雪1, 张翠贞1, 丰家全1, 云慧雪1 2017年05期 [272-278][摘要](730)[pdf 898KB](534)
DOI:
130 县南沟流域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过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刘罕奇1,3, 王继军1,2 2017年05期 [259-265][摘要](898)[pdf 874KB](746)
DOI:
131 植被恢复对昆阳磷矿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赵川, 和丽萍, 李贵祥, 邵金平, 柴勇 2017年05期 [168-171,177][摘要](1106)[pdf 678KB](702)
DOI:
132 东亚森林、草地碳利用效率及碳通量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安相1, 陈云明2,3, 唐亚坤2,3 2017年05期 [79-87,92][摘要](900)[pdf 1057KB](1726)
DOI:
133 辽河河口芦苇湿地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化
芦晓峰1, 熊智1, 张亦舒1, 刘冰2, 王铁良1 2017年05期 [69-78][摘要](891)[pdf 1163KB](601)
DOI:
134 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
张晓东1, 李忠1, 张峰2 2017年05期 [55-62][摘要](809)[pdf 882KB](560)
DOI:
135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蒋溢, 李亦秋 2017年05期 [33-38][摘要](984)[pdf 758KB](578)
DOI:
136 若尔盖高原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
周文昌1,2, 崔丽娟1, 王义飞1, 李伟1 2017年05期 [27-32][摘要](752)[pdf 650KB](682)
DOI:
137 陕西省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分析
蔡洁1,2, 夏显力1,2 2017年03期 [277-282,287][摘要](969)[pdf 907KB](594)
DOI:
138 基于RS和GIS的深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碳效应分析
裴杰1,2, 王力1, 柴子为3, 扶卿华4, 牛铮1 2017年03期 [227-233][摘要](967)[pdf 954KB](2034)
DOI:
139 黄土丘陵区县南沟流域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分析
刘罕奇1, 王继军1,2 2017年02期 [207-212][摘要](848)[pdf 858KB](1875)
DOI:
140 农户禀赋对农户低碳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山东省大盛镇农户调查
樊翔, 张军, 王红, 刘梅 2017年01期 [265-271][摘要](563)[pdf 934KB](486)
DOI:
141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相关效应
张思齐, 陈银蓉 2017年01期 [244-249][摘要](907)[pdf 854KB](573)
DOI:
1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伊犁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崔东, 肖治国, 赵玉, 邓霞, 孟祥霞, 罗青青 2017年01期 [61-67][摘要](764)[pdf 799KB](554)
DOI:
143 重庆市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刘倩楠1,2, 欧阳志云3, 李爱农1, 徐卫华3 2016年06期 [221-226][摘要](1103)[pdf 842KB](759)
DOI:
144 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量的长期影响
王伟峰1, 魏晓华2, 段玉玺1, 王博1, 张立欣1, 李晓晶1 2016年06期 [198-203][摘要](606)[pdf 887KB](528)
DOI:
145 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于法展, 张茜, 张忠启, 李玲, 雷良媛, 张少坤, 陈俊 2016年06期 [15-19][摘要](1043)[pdf 581KB](666)
DOI:
146 植被恢复下土壤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尚应妮1, 赵世伟1,2, 王子龙2, 黄菁华2, 霍娜1, 常闻谦1 2016年05期 [370-375][摘要](854)[pdf 861KB](625)
DOI:
147 松嫩平原肇源县土地利用结构低碳优化研究
路昌1, 雷国平1, 周浩1, 宋嘉艺2, 苏成信1 2016年05期 [310-315,321][摘要](812)[pdf 903KB](933)
DOI:
148 长寿湖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变化特征
高进长1,2, 龙翼1, 张信宝1, 贺秀斌1, 王铭烽1,2 2016年05期 [80-84][摘要](987)[pdf 792KB](565)
DOI:
149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特征
贾国梅1,2, 何立1, 刘潇3, 但飞君1, 陈芳清1,2 2016年05期 [14-19][摘要](738)[pdf 848KB](559)
DOI:
150 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格局分异
文枫, 鲁春阳 2016年04期 [257-262,268][摘要](820)[pdf 1047KB](532)
DOI:
151 宁夏生态移民家庭碳足迹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邓慧丽1, 苗红1, 孔云霄1, 马金涛1, 薛晨浩2 2016年04期 [154-160][摘要](558)[pdf 1032KB](513)
DOI:
152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特征
张娇阳1, 梁楚涛2, 董昌平3, 辛奇1, 薛萐1,2 2016年04期 [66-69,76][摘要](734)[pdf 654KB](527)
DOI:
153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碳氮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宋变兰1,3, 关晋宏1,3, 杜盛1,2 2016年04期 [55-59,65][摘要](772)[pdf 752KB](661)
DOI:
154 天童栲树冠层叶片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与光合参数关系
彭舜磊1,2, 由文辉1, 王强1, 蒋跃1, 余华光1 2016年03期 [274-277][摘要](680)[pdf 525KB](534)
DOI:
155 基于InVEST模型的江苏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张云倩1,2, 张晓祥3, 陈振杰1,2, 王伟玮3, 陈东1,2 2016年03期 [100-105,111][摘要](1063)[pdf 1178KB](1645)
DOI:
156 不同海拔高度下梵净山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李相楹1, 张维勇2, 刘峰2, 张珍明3, 何腾兵1, 林昌虎1,4 2016年03期 [19-24][摘要](1017)[pdf 695KB](586)
DOI:
157 基于碳收支核算的郑州市碳排放压力分析及预测
侯丽朋1, 赵荣钦1, 刘英2, 刘秉涛3, 丁明磊1, 张战平1 2016年02期 [207-212,219][摘要](742)[pdf 736KB](496)
DOI:
158 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
徐华君, 王丹彤, 王文欣 2016年02期 [78-82][摘要](690)[pdf 620KB](516)
DOI:
159 不同起源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与物种多样性关系
关晋宏1,5, 张克栋4, 邓磊3, 张建国1,5, 何秋月2, 杜盛1,2 2016年02期 [49-54,59][摘要](851)[pdf 857KB](610)
DOI:
160 纳米碳对黄绵土Cu (Ⅱ)迁移影响的研究
刘艳丽1, 周蓓蓓1, 王全九1,2, 谭帅1 2016年01期 [62-66][摘要](581)[pdf 630KB](517)
DOI:
161 山西太岳山不同林龄油松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
宋娅丽, 韩海荣, 康峰峰 2016年01期 [29-33][摘要](1010)[pdf 562KB](614)
DOI:
162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胡国霞1, 雷国平1,2, 周浩1, 路昌2, 赵宇辉1 2015年06期 [287-292][摘要](1037)[pdf 910KB](537)
DOI:
163 县南沟流域种植业生态价值的测算与分析——基于碳汇视角
王正淑1, 王继军1,2 2015年06期 [261-266][摘要](764)[pdf 777KB](769)
DOI:
164 采煤塌陷区土壤碳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史娜娜1, 韩煜1, 王琦1, 寇许2, 全占军1 2015年06期 [144-148,154][摘要](772)[pdf 837KB](1317)
DOI:
165 庐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酶的相关性
于法展, 张忠启, 沈正平, 尤海梅 2015年06期 [78-82][摘要](887)[pdf 606KB](1847)
DOI:
166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
武江星, 严俊霞, 李洪建 2015年06期 [42-46,50][摘要](573)[pdf 952KB](682)
DOI:
167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坡向的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研究
徐松1,3, 廖超英2,3, 多杰吉3,4, 付广军5 2015年06期 [14-18][摘要](994)[pdf 638KB](683)
DOI:
168 基于碳循环的农业净碳排与农业经济的脱钩分析
庞容, 吕志强, 朱金盛, 庆旭瑶, 邓睿 2015年05期 [253-259,265][摘要](450)[pdf 1266KB](445)
DOI:
169 基于DSR模型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张苗1, 陈银蓉1, 周浩2 2015年05期 [169-175][摘要](856)[pdf 917KB](2234)
DOI:
170 耕作与施肥对甘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何瑞清1, 王百群1,2, 张燕1 2015年05期 [118-121][摘要](541)[pdf 533KB](583)
DOI:
171 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张道勇1, 李会科1,2, 郭宏1, 杜毅飞1, 王海涛1 2015年05期 [39-45][摘要](638)[pdf 837KB](1154)
DOI:
172 中天山北坡垂直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徐华君, 王文欣, 王丹彤 2015年05期 [35-38][摘要](728)[pdf 508KB](1332)
DOI:
173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碳氮储量分布格局分析
彭舜磊1, 王华太2, 陈昌东1, 齐光1, 赵干卿1 2015年05期 [30-34][摘要](929)[pdf 609KB](611)
DOI:
174 盱眙县墨西哥柏人工林含碳率与碳储量研究
张涛, 万福绪, 谈正鑫 2015年04期 [228-231][摘要](770)[pdf 531KB](587)
DOI:
175 扬黄灌区开垦时间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杨新国, 曲文杰, 宋乃平, 陈林, 刘秉儒 2015年04期 [122-126][摘要](861)[pdf 615KB](571)
DOI:
176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酶活性特征
贾国梅1,2, 席颖1, 许文年2, 陈芳清1 2015年04期 [24-28][摘要](944)[pdf 560KB](602)
DOI:
177 王茂沟流域淤地坝系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惠波1,2, 李鹏1, 张维3, 高海东1, 赵宾华1, 王琦1 2015年04期 [1-5][摘要](974)[pdf 677KB](1793)
DOI:
178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2005-205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赵忠宝1,2, 耿世刚2, 何鑫2, 李克国2, 万福绪1 2015年03期 [264-268,275][摘要](896)[pdf 773KB](631)
DOI:
179 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河北省巨鹿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郭晓辉1, 顿耀龙2,3, 薄广涛4, 刘琳5, 张亚男2 2015年03期 [241-246][摘要](747)[pdf 745KB](571)
DOI:
180 基于灰色关联的盐城市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协调发展研究
王亮1,2,3 2015年02期 [253-257][摘要](845)[pdf 611KB](585)
DOI:
181 低碳概念下武汉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与预测
江平平, 陈银蓉, 张苗 2015年01期 [246-251][摘要](490)[pdf 810KB](513)
DOI:
182 博尔塔拉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结构分析
帕里达·马给拉1,2, 张登清2,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2 2015年01期 [100-104][摘要](595)[pdf 858KB](517)
DOI:
183 山西省油松林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王宁1, 张有利1, 王百田2, 王瑞君2 2015年01期 [72-79][摘要](545)[pdf 984KB](544)
DOI:
184 海拔梯度对川西高寒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动态影响研究
李菊, 王琴, 孙辉 2015年01期 [51-55][摘要](719)(3)
DOI:
185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路昌1, 雷国平1, 张慧1, 周浩1, 田雅雯1, 单凯凯1, 朱丹彤2 2014年06期 [245-250][摘要](860)[pdf 863KB](552)
DOI:
186 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影响
丁婷婷1, 王百群1,2,3, 何瑞清1, 张燕1 2014年06期 [72-77][摘要](860)[pdf 757KB](516)
DOI:
187 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脱钩分析
郝丽, 孙娴, 张文静, 陈建文 2014年05期 [298-305][摘要](595)[pdf 1604KB](470)
DOI:
188 基于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余光英1,2, 员开奇3 2014年05期 [179-184,192][摘要](920)[pdf 899KB](597)
DOI:
189 小兴安岭两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沃晓棠, 田松岩, 韩丽冬, 邵英男, 刘玉龙 2014年05期 [13-17,23][摘要](509)[pdf 694KB](557)
DOI:
190 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李欣欣, 张安明 2014年04期 [268-273][摘要](789)(4)
DOI:
191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立平 2014年04期 [179-183,189][摘要](725)(4)
DOI:
192 基于清单算法的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和趋势分析
俞超1, 张丽琴1, 唐殿明2 2014年04期 [168-172][摘要](902)(4)
DOI:
193 基于碳汇生产理念下的县南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顾文1,2, 赵阿丽3, 徐健4, 王继军1,5 2014年02期 [144-151,157][摘要](803)[pdf 1598KB](569)
DOI:
194 结合土地利用与克里格插值的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表征方法
顾成军1,2,3, 史学正1, 于东升1 2014年02期 [39-42,46][摘要](502)[pdf 717KB](618)
DOI:
195 基于低碳理念的河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上官彩霞1, 王岩1, 郭慧君2 2014年01期 [234-239][摘要](696)[pdf 767KB](490)
DOI:
196 草地退化对青海湖流域小蒿草草甸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曹生奎1,2,3, 陈克龙1,2, 曹广超1,2, 朱锦福1, 芦宝良4, 王记明1 2014年01期 [71-75][摘要](782)[pdf 911KB](602)
DOI:
197 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郝丽1, 姜创业1, 孙娴1, 何慧根2 2013年06期 [326-332][摘要](545)[pdf 1514KB](554)
DOI:
198 深圳市碳收支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协整分析
高奇, 师学义, 王子凌, 李海明 2013年06期 [277-283][摘要](806)[pdf 819KB](536)
DOI:
199 武汉城市圈土地碳平衡适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
余光英1, 员开奇2 2013年06期 [271-276][摘要](788)[pdf 1078KB](574)
DOI:
200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剖面根系与SOC的分布特征
王彦丽 2013年06期 [19-23,43][摘要](938)[pdf 1183KB](971)
DOI:
201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李玉进1, 王百群1,2,3, 丁婷婷2 2013年06期 [1-5][摘要](484)[pdf 845KB](1431)
DOI:
202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黄花甸子流域为例
李龙1, 吴丽芝1, 姚云峰1, 秦富仓2, 郭月峰1, 焦素香3, 高云波3 2013年05期 [18-23][摘要](834)[pdf 888KB](629)
DOI:
203 深圳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协整分析
刘伟玲1,2, 张林波1,2, 龚斌1,2, 王丽霞1,2, 张继平1,2, 张丽丽1,2,3 2013年04期 [172-178][摘要](850)[pdf 975KB](627)
DOI:
204 陕西油松人工林下枯落物层生物量及其碳储量
李庆华1, 曹扬2,3, 陈云明2,3, 张硕新1 2013年04期 [24-28,54][摘要](797)[pdf 1046KB](556)
DOI:
205 黄土高原森林带植被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
张宏1, 黄懿梅1, 安韶山2, 邢肖毅1 2013年03期 [65-70,77][摘要](794)[pdf 1220KB](598)
DOI:
206 陕北石油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晓阳, 李凯荣, 张麟君 2013年03期 [32-38][摘要](782)[pdf 1146KB](494)
DOI:
207 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仇开莉1,2, 陈文德2, 彭培好1,2, 刘应平3 2013年03期 [28-31][摘要](833)[pdf 452KB](561)
DOI:
208 荒漠草原区不同年限柠条林表层土壤碳分布及影响因素
刘任涛, 朱凡 2013年02期 [19-24][摘要](1002)[pdf 814KB](618)
DOI:
209 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耕地土壤属性剖面分布研究
徐国策1, 李占斌1,2, 王利军3, 张铁钢2, 黄萍萍2 2013年02期 [9-14][摘要](790)[pdf 1015KB](1766)
DOI:
210 矿区复垦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特征
刘美英1, 高永1, 汪季1, 金永昌2, 龚萍1 2013年01期 [94-97,101][摘要](759)[pdf 746KB](505)
DOI:
211 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演变
崔静1, 陈云明2,3, 曹扬2, 王琼芳1, 黄佳健4, 王琳琳5 2013年01期 [52-56][摘要](747)[pdf 678KB](531)
DOI:
212 侵蚀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流失研究进展
裴会敏1, 许明祥1,2, 李强2, 脱登峰1 2012年06期 [269-274][摘要](1477)[pdf 398KB](943)
DOI:
213 灰质白云岩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保护
陈媛媛, 周运超 2012年06期 [82-85,89][摘要](1285)[pdf 315KB](1141)
DOI:
214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特点
汪明霞1, 朱志锋1, 刘凡1, 谭文峰1,2 2012年06期 [24-28][摘要](1344)[pdf 355KB](895)
DOI:
215 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沈艳, 傅瓦利, 蓝家程, 程辉, 张石棋, 武玲珍 2012年06期 [1-6][摘要](2315)[pdf 456KB](1975)
DOI:
216 岩溶山区县域农业碳足迹分析——以毕节地区为例
邵技新1,2 2012年05期 [210-213][摘要](998)[pdf 206KB](778)
DOI:
217 基于农业投入的重庆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减排措施研究
王才军1,2, 孙德亮1, 张凤太3 2012年05期 [206-209][摘要](1052)[pdf 313KB](641)
DOI:
218 神府矿区复垦土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武钦萍1, 张廷元2, 张洋3, 宋炜4 2012年05期 [153-157][摘要](723)[pdf 452KB](598)
DOI:
219 施用柳枝稷茎和叶对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其分解特征
李玉进1, 王百群1,2 2012年05期 [78-82][摘要](1187)[pdf 588KB](693)
DOI:
220 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分析体系研究——以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为例
王莉1,2, 陈浮1,2, 陈海燕3, 张绍良1,2 2012年04期 [218-222][摘要](1084)[pdf 358KB](653)
DOI:
221 喀斯特地区贵州省绥阳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蔡广鹏1, 韩会庆2, 张凤太2,3, 郜红娟1, 朱建4 2012年04期 [122-124,130][摘要](1287)[pdf 780KB](832)
DOI:
222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赵发珠1,2, 韩新辉2,3, 杨改河2,3, 佟小刚4, 康乐1, 杜约翰2,3 2012年04期 [43-47,52][摘要](1499)[pdf 713KB](942)
DOI:
223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芜湖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郑欣, 程久苗, 郑硕 2012年03期 [259-262,268][摘要](1095)[pdf 330KB](583)
DOI:
224 彭州市龙门山震后迹地植物群落生态恢复初探
武艳镯1, 秦纪洪2, 孙辉1, 王琴1 2012年03期 [140-146][摘要](1338)[pdf 457KB](758)
DOI:
225 苜蓿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驱动作用
杨洋1, 王百群1,2,3, 李玉进1 2012年03期 [78-81][摘要](1198)[pdf 197KB](887)
DOI:
226 雅安紫色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及碳组分分布特征
刘珊珊, 宫渊波, 向香勇, 陈曼, 杨梅 2012年03期 [63-66][摘要](1006)[pdf 194KB](584)
DOI:
227 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减排对策
腾耀华1, 张军以2, 苏维词3,4 2012年02期 [226-230][摘要](1041)[pdf 405KB](728)
DOI:
228 徐州市城区绿地土壤碳储量格局及养分特征
张彩云, 于法展, 李岚, 王朋晓 2012年01期 [120-124][摘要](858)[pdf 311KB](715)
DOI:
229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邓瑞芬1, 王百群1,2, 刘普灵1,2, 刘栋1, 徐佳2 2011年05期 [104-107][摘要](800)[pdf 250KB](613)
DOI:
230 岩溶山区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蓝家程, 傅瓦利, 段正峰, 袁波, 彭景涛, 张婷 2011年05期 [76-80,86][摘要](1241)[pdf 405KB](726)
DOI:
231 甘肃省城市经济低碳度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杨雪梅, 石培基, 潘竟虎, 张胜武 2011年05期 [52-58][摘要](826)[pdf 441KB](623)
DOI:
232 土壤呼吸测定方法述评与展望
闫美杰1,2, 时伟宇2,3, 杜盛2 2010年06期 [148-152,157][摘要](813)[pdf 299KB](1372)
DOI:
233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牧草营养元素累积及土壤有机碳与养分特征
王百群1,2, 姜峻2, 都全胜3, 曹庆玉2 2010年06期 [127-132][摘要](996)[pdf 728KB](716)
DOI:
234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赵荣钦1, 刘英2, 郝仕龙1, 丁明磊1 2010年05期 [190-194][摘要](676)[pdf 707KB](479)
DOI:
235 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析
刘英1, 赵荣钦2, 焦士兴3 2010年05期 [154-157,162][摘要](852)[pdf 1363KB](704)
DOI:
236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 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
王宪帅, 黄从德, 王勇军 2010年04期 [148-152][摘要](1068)[pdf 140KB](655)
DOI:
237 子午岭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特征分析
杨晓梅1, 程积民1, 孟蕾2, 韩娟娟2, 范文娟3 2010年03期 [130-134][摘要](901)[pdf 262KB](573)
DOI:
238 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碳库组分演变特征
张超1, 刘国彬1,2, 薛萐1, 余娜2 2010年01期 [20-23,30][摘要](758)[pdf 472KB](598)
DOI:
239 鄂东南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碳动态变化
魏斌1,2, 贾国梅3, 杨卓1, 李俊清1 2009年06期 [159-161,166][摘要](992)[pdf 229KB](752)
DOI:
240 艾比湖湿地主要盐生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王银山1,2, 于恩涛3, 何雪芬1,2, 何静1,2, 徐敏1,2, 吕光辉1,2,4 2009年05期 [245-250][摘要](791)[pdf 592KB](594)
DOI:
241 四川盆地森林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毕珍1, 石辉1, 许五弟2, 刘兴良3 2009年05期 [83-87][摘要](1012)[pdf 308KB](545)
DOI:
242 长期监测水体可溶性有机碳变化趋势与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张娜1,3, 张心昱1, 高鲁鹏1,2 2009年03期 [286-290][摘要](1096)[pdf 599KB](649)
DOI:
243 四川省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黄从德, 张国庆, 唐宵, 王勇军, 王宪帅 2009年02期 [46-49,55][摘要](848)[pdf 254KB](581)
DOI:
244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下土壤有机碳流失规律研究
贾松伟 2009年02期 [30-33][摘要](1027)[pdf 377KB](678)
DOI:
245 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碳转化酶研究
周玮1, 周运超1, 李进2 2009年01期 [84-89][摘要](1061)[pdf 276KB](634)
DOI:
246 长期施肥对黑土水溶性碳含量和碳矿化的影响
刘丽, 周连仁, 苗淑杰 2009年01期 [59-62][摘要](942)[pdf 380KB](652)
DOI:
247 锌铬复合胁迫对水稻植株碳氮代谢的影响
朱雪梅1, 林立金1,2, 杨远祥1, 蒋小军1, 何传云3, 邵继荣3 2008年05期 [149-151][摘要](744)[pdf 376KB](598)
DOI:
248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碳库及其管理指数的影响
戴全厚1,2, 刘国彬1, 薛萐1,3, 余娜1,2, 张超1, 兰雪2 2008年03期 [61-64][摘要](641)[pdf 467KB](668)
DOI:
249 风蚀作用下农田土壤碳损失的估算
朱孟郡, 严平, 宋阳, 孙炳彦, 杜建会, 马玉凤 2008年01期 [226-228,231][摘要](945)[pdf 361KB](721)
DOI:
250 珠海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问题分析
栾勇1, 陈绍辉2, 尹忠东1, 高世明3, 周心澄1 2008年01期 [186-189][摘要](743)[pdf 466KB](1103)
DOI:
251 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
徐华君1,2 2007年06期 [27-29][摘要](1009)[pdf 502KB](661)
DOI:
252 巢湖北山碳酸盐岩溶蚀机理实验研究
周鑫1,2, 王心源1,2,3 2007年04期 [194-196][摘要](594)[pdf 458KB](687)
DOI:
253 水化学分析方法在水电站调压室渗水途径调查中的应用
李海华, 程温莹, 罗丽, 于静 2007年02期 [259-262][摘要](798)[pdf 414KB](577)
DOI:
254 鄂西溇水上游碳酸盐岩分布区岩石的溶蚀试验研究
陈强, 谢晔, 聂德新 2006年03期 [233-234,237][摘要](922)[pdf 358KB](566)
DOI:
255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苏静1, 赵世伟2, 马继东2, 杨永辉2, 刘娜娜1 2005年03期 [50-52,179][摘要](915)[pdf 224KB](516)
DOI:
256 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苏静1, 赵世伟1,2 2005年03期 [44-46][摘要](1114)[pdf 341KB](846)
DOI:
257 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
贾松伟1, 贺秀斌2, 陈云明1, 郑粉莉1 2004年04期 [88-90][摘要](1247)[pdf 160KB](926)
DOI:
258 烧荒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杨文燕, 宋长春, 张金波 2004年02期 [187-188][摘要](1011)[pdf 127KB](1020)
DOI:
259 湖南一期长防林碳汇量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价研究
田育新1, 李锡泉1, 蒋丽娟1, 张灿明1, 陈晓萍2, 何友军2 2004年01期 [33-36,49][摘要](844)[pdf 282KB](665)
DOI:
260 侵蚀影响下土壤碳和养分空间变化及其过程模拟
朱远达1, 张光远2, 蔡强国1, 丁树文2 2001年04期 [126-132][摘要](964)[pdf 690KB](595)
DOI:
261 碳酸盐岩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周懿 2000年03期 [104-105,230][摘要](1158)[pdf 144KB](667)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