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
不同生态区覆盖方式对玉米氮转运、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梁昊枫1,2, 党 科2, 范子晗1,2, 李 哲1,2, 常乐乐1,2, 李红兵2, 张岁岐1,2
2024年06期 [176-187][摘要](99)[pdf 1330KB](155)
|
|
|
|
|
|
7 |
人工修复边坡植被演替初期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刘 芳1,3, 夏 栋1,3,4, 马佳鑫3,4, 罗 婷2,3, 闫书星1,3, 张 森5
2024年02期 [68-75][摘要](586)[pdf 1219KB](522)
|
|
|
|
|
|
11 |
平原沙土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刘晴廙1,2, 王 磊1,2, 史经攀3, 陈 斌1,2, 韩梦豪1,2, 关庆伟1,2
2023年05期 [85-91][摘要](681)[pdf 1132KB](801)
|
|
|
|
|
|
15 |
自然生长和人为影响下土壤碳氮含量差异及影响因素
袁 杰1,2,3, 曹广超1,2,3, 鄂崇毅1,2,3, 刁二龙1,2, 赵美亮1,2, 闫 欣1,2
2023年03期 [163-172,187][摘要](702)[pdf 1450KB](418)
|
|
|
|
|
|
|
|
21 |
武夷山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布特征
熊小玲1,2, 任寅榜1,2, 吕茂奎1,2, 李晓杰1,2, 聂阳意1,2, 谢锦升1,2
2022年04期 [83-88][摘要](533)[pdf 1118KB](575)
|
|
|
|
|
|
|
|
|
|
|
|
|
|
|
|
35 |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剖面土壤碳氮累积的影响
陈春兰1,2, 陈安磊1,2, 魏文学1,2, 张文钊1,2, 傅心赣1,2, 周华军3, 秦红灵1,2
2021年02期 [14-20][摘要](629)[pdf 1259KB](614)
|
|
|
|
|
|
|
|
|
|
43 |
灌溉方式、灌水量及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1,2, 武继承1,2, 高翠民1,2, 张洁梅1,2, 潘晓莹1,2, 何 方1,2, 王 越1,2, 王 芸3
2020年04期 [134-141,148][摘要](564)[pdf 1318KB](386)
|
|
|
|
|
|
|
|
|
|
|
|
|
54 |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张世汉1, 武均1,2, 张仁陟1,2,3, 蔡立群1,2,3, 齐鹏1,2, 张军1,2,3
2019年06期 [7-11][摘要](1005)[pdf 1069KB](9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
丹江口库区坡耕地柑橘园套种绿肥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李太魁1,2, 张香凝1,2, 寇长林1,2, 张玉华3, 马政华1,2, 段然1,2
2018年02期 [94-98][摘要](900)[pdf 682KB](7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赵发珠1,2, 韩新辉2,3, 杨改河2,3, 佟小刚4, 康乐1, 杜约翰2,3
2012年04期 [43-47,52][摘要](1595)[pdf 713KB](10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