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研究》 过刊查询页面

    关键词中包括 vegetation restoration 的文章

1 退耕还林工程对陕西省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高建伦1, 王晶晶2, 白 玥3, 申永丽1, 马 锋1, 高 娟1, 李 超2, 魏孝荣2 2025年02期 [150-157][摘要](685)[pdf 3107KB](102)
2 黄土边坡微生物矿化加固及植被恢复试验
雷 磊1,2, 王 良1,2, 樊成虎3, 刘子瑞3, 宋 洋4, 薛倩楠5, 田堪良6,7, 段金贵6,8 2025年01期 [227-234,242][摘要](95)[pdf 2405KB](81)
3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高连炜1, 张红丽2, 查同刚1 2025年01期 [30-38,47][摘要](110)[pdf 3538KB](72)
4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周也琛1, 邵明安2,3,4, 魏孝荣4,5, 陈明玉1, 李同川4,5 2024年06期 [395-405][摘要](86)[pdf 2023KB](87)
5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艳琪1,2, 白芹菲1,3, 鲍玉海1, 禹妍彤1,2, 罗 鹏4, 贺秀斌1 2024年06期 [281-289][摘要](91)[pdf 2795KB](84)
6 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评价
高儒学1,3, 戴全厚2, 伍小涛1,3, 魏志龙1,3, 雷德雨1 2024年05期 [45-52,63][摘要](1206)[pdf 1330KB](375)
7 生产建设项目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热点与趋势
宋智衍1, 王建文2, 陈平平3, 李建兴3, 王 波3, 李 敏4, 杨淏舟1, 陈奇伯1,5 2024年04期 [430-438][摘要](467)[pdf 4395KB](371)
8 植被恢复花岗岩红壤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养分储量特征
白永会1,2, 查 轩3, 吴伟成1, 周飞华3 2024年03期 [179-186][摘要](631)[pdf 1243KB](473)
9 风沙黄土区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王东丽1, 于百和1, 赵晓亮1, 郭莹莹1, 谢 伟1,2, 郭建军2 2024年01期 [61-69][摘要](415)[pdf 1246KB](408)
10 黄土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影响
刘卓昕1, 高 鹏1,2, 穆兴民1,2, 邱德勋2, 丁莹莹1 2023年06期 [206-213][摘要](1084)[pdf 1248KB](451)
11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关系
拓卫卫1, 范家伟1, 周雅洁2, 杨 京1, 张延文1, 佟小刚1,2, 吴发启1, 姚 冲1 2023年06期 [177-186][摘要](1178)[pdf 1248KB](386)
12 黄土高原陡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及恢复过程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朱谧远1,2, 武小飞1,2, 李晨辉1,2, 郭天崎1,2, 张 锐1,2, 黄明斌2 2023年06期 [57-66][摘要](1229)[pdf 1293KB](622)
13 矸石山不同人工沙棘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演变特征
宋达成1,2,3, 王理德1,2,3, 吴 昊1,3, 王 飞1,3, 王梓璇1,2,3, 赵赫然1,2,3 2023年05期 [162-168,174][摘要](702)[pdf 1373KB](398)
14 不同植被类型下草本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逯金鑫1,2, 高 飞1, 周荣磊2, 刘洋洋2, 温仲明2 2023年03期 [310-317,326][摘要](679)[pdf 2340KB](441)
15 植被恢复对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赵 晶, 刘美英, 郝孟婕, 王清宇 2022年05期 [137-143][摘要](487)[pdf 1139KB](582)
DOI:
16 排土场土体裂缝区植被根系及抗剪强度分布特征
李叶鑫1,2, 吕 刚2, 宁宝宽1, 陈四利1, 王道涵2, 魏忠平3 2022年04期 [108-114+120][摘要](466)[pdf 1362KB](474)
DOI: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效应
朱锐鹏1,2, 刘殿君3, 张世豪1,2, 高志强4,左启林1,2, 赵炯昌1,2, 王百群5, 于 洋1,2 2022年04期 [10-17][摘要](607)[pdf 1304KB](596)
DOI:
18 黄土高原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时亚坤1, 曾 奕2,3, 郭金金4, 方怒放2,4 2022年03期 [419-425][摘要](571)[pdf 1284KB](510)
DOI:
19 不同治理措施下高速公路堆积体土壤团聚体变化特征
吴 旭1, 牛耀彬1, 高照良2,3, 毕如田1, 吕春娟1 2022年03期 [71-77][摘要](633)[pdf 1288KB](659)
DOI:
20 水肥条件对煤矸石土壤上两种牧草光合及生物量的影响
马 戌1, 王进鑫2, 张玉玉1, 胡杭丽2 2021年01期 [179-187][摘要](675)[pdf 1692KB](621)
DOI:
21 旬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泥沙输出的影响
梅嘉洺1,2,3, 刘 洋3,4, 岳朋芸3,4, 李 东1,2,3, 姜庆虎3, 刘 峰3 2020年03期 [45-50,56][摘要](830)[pdf 1319KB](631)
DOI:
22 毛乌素沙地3种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影响
王丽梅1, 张 谦1, 白利华1, 马爱生1, 张 红1, 李利敏1, 张建国1,2, 付广军3, 董 强3 2020年01期 [88-94][摘要](757)[pdf 1272KB](571)
DOI:
23 2009-2018年谢家店震后滑坡体植被恢复研究
吴世祥1, 何聪1, 杨丹1,2, 王晨1, 刘守江1,2 2019年06期 [235-239,248][摘要](832)[pdf 1205KB](655)
DOI:
2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肖鹏1, 吕刚1, 王洪禄2, 翟景轩3 2019年06期 [18-24,31][摘要](997)[pdf 1268KB](780)
DOI:
25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乔磊磊1, 李袁泽2, 翟珈莹3,4, 宋亚辉3,4, 刘国彬1,3 2019年05期 [14-20][摘要](828)[pdf 1114KB](613)
DOI:
26 桂西北喀斯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杨泽良1, 任建行1, 况园园1, 李萍芳1, 向国红1, 薛涛2 2019年03期 [185-191][摘要](919)[pdf 878KB](655)
DOI:
27 不同植被修复年限对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朱金方, 李俊生, 赵彩云, 柳晓燕, 李飞飞 2019年01期 [143-147,154][摘要](536)[pdf 899KB](602)
DOI:
28 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的水文效应分析——以江西兴国潋水流域为例
乔雪1,2,3, 李硕1,2,3, 陈伊郴1,2,3 2018年05期 [136-142][摘要](954)[pdf 1058KB](762)
DOI:
29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矿山废弃地的恢复效果研究
韩煜1, 赵伟2, 张淇翔3, 王琦1, 史娜娜1, 肖能文1, 全占军1 2018年01期 [120-125][摘要](894)[pdf 816KB](697)
DOI:
30 植被恢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徐磊1,2,3,5, 周俊1,2,5, 张文辉1,2,5, 崔红标6, 刘海龙1,2,3,5, 刘创慧1,7, 梁家妮1,2,5, 周静1,2,3,4,5 2017年06期 [194-199,204][摘要](1402)[pdf 876KB](775)
DOI:
31 相似降水年组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与空间特征分析
王蕾钦1, 王飞1,2, 李朋飞2 2017年06期 [179-185,193][摘要](1358)[pdf 1299KB](750)
DOI:
32 植被恢复对昆阳磷矿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赵川, 和丽萍, 李贵祥, 邵金平, 柴勇 2017年05期 [168-171,177][摘要](1171)[pdf 678KB](770)
DOI:
33 沙滩林场人工粗枝云杉林群落结构
赵栋, 付作霖, 徐德才, 李丹春, 齐瑞, 齐昊 2017年01期 [346-350][摘要](1010)[pdf 760KB](1539)
DOI:
34 准格尔旗矿区不同植物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陈红武, 杨晨旭, 汤利杰 2016年06期 [9-14][摘要](1065)[pdf 736KB](613)
DOI:
35 河北坝上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王红营1, 郭中领1, 王仁德2, 常春平1, 邱梦如1, 胡国云1 2016年05期 [74-79,84][摘要](849)[pdf 1000KB](653)
DOI:
36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渗透特性及影响因素
陈家林, 孔玉华, 裴丙, 付梦瑶, 郭二辉, 杨喜田 2016年04期 [60-65][摘要](996)[pdf 755KB](734)
DOI:
37 近20年来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度随地形因子变化特征探究
赵文慧1,3, 陈妮1,2, 闫瑞1,3, 张晓萍3 2016年04期 [10-14][摘要](671)[pdf 909KB](851)
DOI:
38 谢家店植物群落恢复中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时连俊, 徐建, 林叶彬, 刘守江 2016年02期 [83-88][摘要](900)[pdf 815KB](676)
DOI:
39 金尾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群落特征
彭东海1, 侯晓龙1, 何宗明1, 刘露奇1, 蔡丽平1, 林静雯1, 江瑞荣2, 黄福才3, 钟均华3 2016年01期 [50-55][摘要](757)[pdf 730KB](671)
DOI:
40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
武江星, 严俊霞, 李洪建 2015年06期 [42-46,50][摘要](606)[pdf 952KB](737)
DOI:
41 昆阳磷矿植被修复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和丽萍, 方向京, 李贵祥, 孟广涛, 邵金平, 毕波 2015年02期 [58-63,68][摘要](944)[pdf 835KB](665)
DOI:
42 安太堡露天矿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态肥力评价
李晋川, 王翔, 岳建英, 王宇宏, 郭春燕, 卢宁, 杨生权 2015年01期 [66-71,79][摘要](914)[pdf 899KB](631)
DOI:
43 草原煤矿排土场2种常用生物工程措施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高迪1,2, 王占义1, 陈国清1, 王亮1, 陈丽丽1, 王明玖1 2014年06期 [260-264][摘要](967)[pdf 950KB](899)
DOI:
44 黄土丘陵小流域植被恢复驱动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栗妍, 魏玮, 邱扬, 刘栩如, 张琳 2014年06期 [115-121,128][摘要](819)[pdf 1131KB](637)
DOI:
45 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植被恢复过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钱洲1,2, 俞元春1, 俞小鹏1, 高捍东1, 吕荣3, 张文英4 2014年06期 [95-100][摘要](904)[pdf 809KB](672)
DOI:
46 西气东输二线贵港-玉林支线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措施研究
王宜建1, 袁少山2, 吕贵明2 2014年05期 [338-340][摘要](855)[pdf 453KB](585)
DOI:
47 滇东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模式土壤渗透性研究
赵洋毅1, 段旭2 2014年04期 [45-49][摘要](1226)(4)
DOI:
48 卧龙自然保护区山体滑坡区域自然恢复早期植物群落组成研究
乔麦菊1, 胡灏禹2, 程跃红1, 杨建1 2014年01期 [213-218][摘要](601)[pdf 835KB](620)
DOI:
49 黄土丘陵区自然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张勇1,2, 杜华栋1,3, 张振国4, 冯川5 2014年01期 [6-11,17][摘要](894)[pdf 1021KB](2146)
DOI:
50 降雨产沙资料整理方法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李钢, 梁音, 曹龙熹 2013年01期 [30-36][摘要](865)[pdf 1206KB](1213)
DOI:
51 宝牛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效果调查分析
李晶1, 高照良1,2, 张小娟1, 田红卫1 2012年06期 [100-104][摘要](1332)[pdf 443KB](1304)
DOI:
52 河南平顶山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适宜性评价研究
赵晓亮1, 李瑞锋2, 齐庆杰3 2011年06期 [264-267,286][摘要](856)[pdf 301KB](583)
DOI:
53 干旱沙区盐碱退耕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柴成武, 贺访印, 魏林源, 尉秋实, 李昌龙, 仲生年 2011年06期 [208-211,215][摘要](611)[pdf 385KB](605)
DOI:
54 北京市门头沟区石灰窑遗址及公路边坡裸露地表植被修复模式的生态评价
苗保河1,2, 郑延海3, 伏芳1,2, 孙楠1, 张文波1, 卢欣艳1, 吴晶1,2, 苏本营3, 李永庚3 2011年06期 [125-128][摘要](1234)[pdf 582KB](671)
DOI:
55 四川道路边坡自然恢复的植被多样性研究
罗双1, 孙海龙2, 刘冲1, 李绍才1,2, 庞亮1, 李成俊1 2011年06期 [51-56,61][摘要](1050)[pdf 1353KB](702)
DOI:
56 低丘黄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功能分析
刘艳1,2,3, 刘学全2, 崔鸿侠2, 周金星3, 何丙辉1 2010年06期 [48-52][摘要](998)[pdf 240KB](708)
DOI:
57 宁南山区退耕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程曼1, 成毅1, 安韶山1,2 2010年05期 [142-147][摘要](832)[pdf 1538KB](614)
DOI:
58 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废弃地恢复竹林群落的物种配置研究
赵敏慧1, 杨礼攀2, 杨中宝1, 王跃1 2010年02期 [229-232,238][摘要](595)[pdf 240KB](821)
DOI:
59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变化和微生物分布特征
易海燕1, 宫渊波1, 陈林武1,2, 张敏1, 唐春香1, 黄正全1, 陈鑫1 2010年02期 [130-135][摘要](1035)[pdf 760KB](744)
DOI:
60 晋北生态脆弱区人工种源补充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张志远 2009年04期 [121-126][摘要](877)[pdf 265KB](631)
DOI:
61 草地植被恢复对次降雨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分析
张扬1,2, 赵世伟1, 侯庆春1 2009年03期 [70-73][摘要](1060)[pdf 402KB](633)
DOI:
62 沙地公路取土场植被恢复模式与效果分析
赵名彦1, 丁国栋1, 罗俊宝2, 王翔宇1, 朴起亨1, 崔利强3 2009年01期 [191-195][摘要](960)[pdf 664KB](699)
DOI:
63 补播改良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
曹子龙1, 郑翠玲2, 赵廷宁3, 孙保平3 2009年01期 [90-92,97][摘要](935)[pdf 432KB](657)
DOI:
64 沙柳沙障内植被恢复影响因子探究
周丹丹1, 胡生荣1, 韩敏2, 高永1, 姜丽娜1, 贺鹏威3 2008年06期 [115-118,122][摘要](977)[pdf 274KB](672)
DOI:
6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碳库及其管理指数的影响
戴全厚1,2, 刘国彬1, 薛萐1,3, 余娜1,2, 张超1, 兰雪2 2008年03期 [61-64][摘要](672)[pdf 467KB](706)
DOI:
66 安塞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分析
张振国1,4, 黄建成2, 焦菊英1,3, 白文娟1,4 2008年01期 [28-31][摘要](1058)[pdf 509KB](738)
DOI:
67 高寒干旱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综合技术研究
郭连云, 张旭萍, 赵年武 2007年06期 [315-317][摘要](948)[pdf 163KB](751)
DOI:
68 东灵山景区植被恢复实践中气象要素的特征分析
谢军飞, 李延明 2007年06期 [61-63][摘要](702)[pdf 698KB](746)
DOI:
69 狼窝沟小流域废弃煤窑生态修复技术初探
张春霞1, 赵方莹2, 赵廷宁1, 周心澄1 2007年05期 [296-297][摘要](991)[pdf 2346KB](712)
DOI:
70 煤矸石山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张婷, 王曰鑫 2007年05期 [412-413,416][摘要](896)[pdf 338KB](607)
DOI:
71 呼伦贝尔沙地草场沙漠化成因分析
万勤琴, 朴起亨, 丁国栋, 吴斌 2007年04期 [263-266][摘要](1050)[pdf 272KB](951)
DOI:
72 阜新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张彩霞, 许丽, 周心澄 2007年03期 [246-248][摘要](1033)[pdf 316KB](708)
DOI:
73 强化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之对策
孟新华 2007年03期 [59-61][摘要](937)[pdf 161KB](805)
DOI:
74 毛乌素沙地巴图塔沙柳沙障对植被恢复作用的研究
任余艳, 胡春元, 贺晓, 李戎凤, 赵国平 2007年02期 [13-15][摘要](1226)[pdf 170KB](775)
DOI:
75 废弃采石场植被快速恢复研究
鲁统春1,2, 高德武1,3, 王创争1,5, 宁方文1, 谷金锋4 2006年06期 [210-212][摘要](911)[pdf 322KB](681)
DOI:
76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张金盈1,2,3, 徐云1, 苏春江1, 刘兴亮2 2005年06期 [101-104][摘要](884)[pdf 477KB](676)
DOI:
77 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苏静1, 赵世伟1,2 2005年03期 [44-46][摘要](1160)[pdf 341KB](903)
DOI:
78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研究
马祥华1,2,3, 焦菊英1, 温仲明1, 白文娟1,2,3, 焦峰1 2005年01期 [17-21][摘要](1243)[pdf 253KB](813)
DOI:
79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马祥华1,2, 焦菊英1,2 2004年04期 [157-161][摘要](1262)[pdf 241KB](791)
DOI:
80 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坡面浅沟侵蚀影响的研究
郑粉莉, 张科利, 唐克丽, 白红英 1993年01期 [54-59][摘要](1345)[pdf 438KB](727)
DOI:
81 植被恢复对土壤抗侵蚀特性影响的研究
查轩, 唐克丽, 白红英 1993年01期 [37-43][摘要](1293)[pdf 517KB](679)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