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研究》 过刊查询页面

    关键词中包括 ecological restoration 的文章

1 基于电路理论的岷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杨艳萍, 干晓宇, 吴 潇 2025年02期 [263-275][摘要](1073)[pdf 8945KB](204)
2 基于海陆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辽西地区为例
蔡雨池, 李 红, 刘兆顺 2025年01期 [285-293][摘要](122)[pdf 2909KB](168)
3 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评价
高儒学1,3, 戴全厚2, 伍小涛1,3, 魏志龙1,3, 雷德雨1 2024年05期 [45-52,63][摘要](1230)[pdf 1330KB](429)
4 断陷盆地不同石漠化生态修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及酶活性特征
张水琳1, 马丽娜1, 王 妍1,2, 李成荣1, 刀明宽1, 刘云根1 2023年04期 [69-74][摘要](895)[pdf 1277KB](442)
5 山西黄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
付建新 2023年03期 [364-372][摘要](782)[pdf 7292KB](594)
6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及修复策略
张海铃, 叶长盛, 胡梦姗 2023年02期 [393-402][摘要](602)[pdf 2494KB](848)
7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定量识别——以贵州省为例
翟 香, 兰安军, 廖艳梅, 毛春艳, 施厚军, 钟九生 2022年06期 [322-329,343][摘要](353)[pdf 4066KB](469)
DOI:
8 生态修复措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
裴宏伟1,2, 刘孟竹1,2, 李雅丽1,2, 张红娟1,2, 肖雨霄1,2, 杨国丽1,2 2022年02期 [192-199+205][摘要](698)[pdf 1431KB](637)
DOI:
9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演变与石漠化分布格局
孙耀鹏1,3, 周忠发1,2, 赵宇鸾1,2, 方 敏1,4, 吴 跃1,5 2022年01期 [311-318][摘要](710)[pdf 2005KB](553)
DOI:
10 不同活动状况崩岗崩壁土壤及芒萁的生态恢复效应
梁美霞1,2,3,陈志彪2,3,陈志强2,3,刘雅慧1,姜 超2,3,区晓琳2,3 2021年06期 [138-143][摘要](486)[pdf 1273KB](591)
DOI:
11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张美丽1, 李 智1, 张益琛1, 郑建乐1, 林常威1, 王树涛2 2021年03期 [299-307][摘要](771)[pdf 1853KB](1237)
DOI:
12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固存对植被恢复的动态响应及其碳汇价值
林 枫1, 王丽芳2, 文 琦3 2021年03期 [53-58][摘要](760)[pdf 1321KB](807)
DOI:
13 石漠化治理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质量评价
孙建, 刘子琦, 朱大运, 李渊, 李开萍, 王进 2019年05期 [222-228][摘要](736)[pdf 1193KB](521)
DOI:
14 基于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变化的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项目适宜性评价
白子怡1, 薛亮1, 张翀2 2019年04期 [292-298][摘要](939)[pdf 1319KB](699)
DOI:
15 基于生态价值的幕府山采矿废弃地修复效果评估
潘叶, 王腊春, 张燕 2019年02期 [180-186][摘要](954)[pdf 1193KB](695)
DOI:
16 生态修复对采矿废弃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张燕, 高翔, 潘叶, 杨晓辉 2017年02期 [173-177,183][摘要](977)[pdf 822KB](620)
DOI:
17 不同建植技术对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及评价
孔令伟, 薛春晓, 苏凤, 石龙 2017年01期 [187-193][摘要](1035)[pdf 1158KB](1741)
DOI:
18 怀九河小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研究
宋立旺1, 黄爱玲2, 郝咪娜1, 王莎1, 颜梦宇3, 齐建春3 2016年04期 [368-371][摘要](888)[pdf 545KB](618)
DOI:
19 延安市退耕对生态的影响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杜国明1,2, 孙晓兵1, 刘彦随2 2016年03期 [233-239,245][摘要](1246)[pdf 1183KB](841)
DOI:
20 3种草本植物的抗旱性及重金属吸附能力研究
刘胜洪, 王桂莹, 颜燕如, 梁红, 周玲艳 2015年02期 [284-289][摘要](930)[pdf 798KB](762)
DOI:
21 深圳市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
党晨席1, 郭睿1, 宋维念1, 刘静1, 郑佳丽2 2015年01期 [324-328][摘要](632)[pdf 764KB](785)
DOI:
22 民勤沙化退耕地整治技术及造林模式选择研究
来锡福1, 焦旭东1, 赵明2, 尉秋实2 2015年01期 [269-273][摘要](957)[pdf 689KB](650)
DOI:
23 浙江临安市水土流失现状及生态修复对策
高智1,2, 刘志强2, 李援农1 2014年05期 [327-331][摘要](904)[pdf 840KB](712)
DOI:
24 废弃矿山边坡生态修复中植物群落配置设计——以太行山北段为例
陈影1, 张利1, 董加强2, 赵文廷1 2014年04期 [154-157,162][摘要](632)(4)
DOI:
25 黄土丘陵区生态退耕对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谷长磊1, 刘琳1, 邱扬1, 王军2, 栗妍1, 魏玮1 2013年05期 [99-103][摘要](836)[pdf 777KB](678)
DOI:
26 若尔盖湿地公路建设生态恢复中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相似性研究
陈蓓1, 马睿2, 秦纪洪3, 孙辉4 2013年04期 [115-119][摘要](1110)[pdf 794KB](761)
DOI:
27 彭州市龙门山不同地震裸地次生演替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秦纪洪1, 武艳镯2, 孙辉2, 王琴2 2013年03期 [55-59][摘要](810)[pdf 628KB](595)
DOI:
28 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杨俊鹏1, 王铁良2, 范昊明2, 苏子龙2 2012年06期 [299-304][摘要](1457)[pdf 358KB](1336)
DOI:
29 坡度和坡位对岩质边坡早期生态恢复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潘树林1,2, 周顺涛3, 辜彬3 2012年04期 [289-292][摘要](1392)[pdf 236KB](844)
DOI:
30 两种水土生态恢复模式下刺槐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
贺振伟1, 郭东罡1,4, 白中科1,2, 李晋川3, 孙东辉4, 邵宏波5 2012年04期 [48-52][摘要](1446)[pdf 1082KB](864)
DOI:
31 彭州市龙门山震后迹地植物群落生态恢复初探
武艳镯1, 秦纪洪2, 孙辉1, 王琴1 2012年03期 [140-146][摘要](1423)[pdf 457KB](849)
DOI:
32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枯落物的蓄水保水效益
贾志军1, 王富2, 甄宝艳1, 尚瑞朝1, 董智3 2012年03期 [136-139][摘要](1254)[pdf 370KB](1279)
DOI:
33 陕北府谷新田煤矿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动态评价
陈梓玄, 李占斌, 李鹏 2011年02期 [21-25][摘要](1199)[pdf 588KB](666)
DOI:
34 喀斯特生态重建果园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研究
覃家科1,3, 殷兴华2,3, 吕仕洪3, 杨承伶1 2010年06期 [101-105][摘要](1375)[pdf 498KB](943)
DOI:
35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退化现状及其恢复模式研究
孟伟庆1, 李洪远2, 王秀明2, 李姝娟2, 吴璇2 2010年03期 [144-147][摘要](568)[pdf 446KB](755)
DOI:
36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庄建琦1,2,3, 葛永刚1,2, 王道杰1,2, 郭晓军1,2,3 2009年06期 [35-39][摘要](652)[pdf 533KB](673)
DOI:
37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王勇, 李鹏, 穆军, 白丹 2009年05期 [141-144,148][摘要](1079)[pdf 275KB](840)
DOI:
38 基于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效益动态评价
马骞1,2, 杨子峰3, 于兴修1, 刘前进1 2009年04期 [100-103][摘要](726)[pdf 371KB](636)
DOI:
39 藤本植物在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张朝阳, 周凤霞, 许桂芳 2009年03期 [291-293][摘要](1081)[pdf 294KB](899)
DOI:
40 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黄少燕1,2 2009年03期 [38-42,47][摘要](578)[pdf 974KB](572)
DOI:
41 苏北丘陵山区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张文海1, 高之栋2 2009年02期 [245-248][摘要](1246)[pdf 222KB](722)
DOI:
42 板集矿区生态恢复规划研究
徐琳瑜, 赵彦伟, 刘桂友, 苏美蓉 2008年05期 [152-155][摘要](1085)[pdf 363KB](919)
DOI:
4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研究
陈世发1,2, 查轩1,2, 李旭义1,2 2008年05期 [136-139][摘要](1068)[pdf 205KB](822)
DOI:
44 利于河溪生物栖息环境生态工程述评
刘瑛1, 高甲荣1, 冯泽深1, 李松桂2 2008年02期 [256-259][摘要](1334)[pdf 509KB](655)
DOI:
45 辽宁省湿地现状与生态修复研究
芦晓峰, 王铁良, 周林飞, 李波 2008年02期 [248-251][摘要](956)[pdf 629KB](613)
DOI:
46 采煤对山西省的环境影响及其生态修复策略
张成梁1,2,3, 袁元和4, 刘士余5, 吕皎2 2008年02期 [139-142][摘要](922)[pdf 462KB](615)
DOI:
47 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效果分析与思考
马德仓1, 常富礼1, 梁必升1, 常磊2, 张国良3 2008年01期 [238-240,243][摘要](539)[pdf 226KB](682)
DOI:
48 岩石边坡植被护坡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杨涛1,2, 李绍才2,3, 孙海龙2,3 2007年06期 [14-16][摘要](738)[pdf 407KB](718)
DOI:
49 平邑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水土流失监测
刘前进1, 王瑶1, 于兴修1, 马骞1,2, 杨子峰1,2 2007年05期 [157-158,165][摘要](893)[pdf 302KB](554)
DOI:
50 生态脆弱区某铁矿采选项目生态恢复措施探讨
彭林1, 陈艳梅2, 孙彦霞3 2007年05期 [10-12][摘要](968)[pdf 2557KB](644)
DOI:
51 秦巴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规划设计研究
樊鸿章1, 孙丙寅1, 董建辉2, 刘玉凤1 2007年04期 [149-153][摘要](1115)[pdf 285KB](783)
DOI:
52 生态脆弱区道路边坡生态恢复适用技术研究——以沙蔚铁路建设工程为例
王仁德, 钱金平 2007年03期 [163-165][摘要](1011)[pdf 211KB](873)
DOI:
53 京郊荒滩生态恢复模式试验示范研究
张国祯1,2, 孙保平1, 丁国栋1, 赵方莹1 2007年02期 [287-290][摘要](1023)[pdf 412KB](793)
DOI:
54 红壤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监测系统设计——以江西信丰县崇墩沟小流域为例
田锋1, 石辉1,3, 黄林2, 周立江4 2007年02期 [148-151][摘要](1082)[pdf 265KB](689)
DOI:
55 朗川公路若尔盖湿地段人工移栽草皮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陈蓓1, 孙辉1, 秦纪洪1, 马睿1, 蹇依2 2007年02期 [68-71][摘要](1140)[pdf 216KB](717)
DOI:
56 植被混凝土技术在无锡市雪浪山B标复绿工程中的应用
谢涛1, 徐小军2, 许文年3, 程洪1 2007年02期 [59-61][摘要](1115)[pdf 217KB](843)
DOI:
57 川西北龙门山中段石灰岩矿区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治理研究
李明辉1, 贾平2, 袁莉3, 郑万模, 金灿海1, 邓国仕1 2007年01期 [187-189][摘要](824)[pdf 293KB](558)
DOI:
58 秦皇岛市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田静毅1,2, 耿世刚2, 王立新2, 王继彬2 2007年01期 [126-128][摘要](1061)[pdf 175KB](782)
DOI:
59 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王应刚1, 张秋华1, 张峰2 2007年01期 [57-59][摘要](1082)[pdf 225KB](817)
DOI:
60 小集水区生物多样性工程之设计
张俊斌1, 孙明德2, 黄鼎超1, 谢志楷1 2006年06期 [7-12][摘要](1073)[pdf 798KB](897)
DOI:
61 内蒙古中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植被与土壤性状的变化
杨树, 温雨金, 刘鸿雁 2006年04期 [143-145,149][摘要](1185)[pdf 136KB](858)
DOI:
62 延安研究区植被分步恢复的试验研究
孙强1, 薛智德2,3 2006年02期 [154-156][摘要](582)[pdf 126KB](617)
DOI:
63 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米文宝1,2, 谢应忠2 2006年02期 [49-53,77][摘要](1037)[pdf 281KB](629)
DOI:
64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尺度问题的探讨
邸利1, 孙鹏举2, 李毅1 2006年01期 [48-50][摘要](845)[pdf 162KB](681)
DOI:
65 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探讨——以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为例
衣华鹏1, 刘贤赵1,2, 张鹏宴3 2005年05期 [197-199,205][摘要](1084)[pdf 246KB](679)
DOI:
66 以生态自然净化处理农村污水之探讨
陈意昌1, 孙明德2, 刘昌文2 2005年05期 [16-22][摘要](974)[pdf 935KB](1403)
DOI:
67 论退化草地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崔崴1, 崔秀萍2 2005年01期 [101-104][摘要](1193)[pdf 193KB](1105)
DOI:
68 亚热带花岗岩侵蚀红壤的生态退化与恢复技术
谢锦升1,3, 杨玉盛1,2, 解明曙3 2004年03期 [154-156][摘要](1169)[pdf 167KB](758)
DOI:
69 华南建设迹地岩土坡的基本形态和生态整治技术探索
林建平1, 梁杰明2, 陈天富1 2004年03期 [135-136,195][摘要](1078)[pdf 184KB](911)
DOI:
70 水土流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陈奇伯1, 陈宝昆1, 董映成2, 王震洪1 2004年01期 [168-170][摘要](1042)[pdf 298KB](719)
DOI:
71 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
卓慕宁1, 李定强1, 贺新良2, 郑煜基3 2003年04期 [209-211][摘要](1235)[pdf 322KB](926)
DOI:
72 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
左长清 2002年04期 [4-5,7][摘要](1061)[pdf 341KB](785)
DOI:
73 台湾泥岩集水区整体生态经营策略之研究
张俊斌1, 李明儒2, 刘大根3 2002年03期 [103-108][摘要](1139)[pdf 296KB](998)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