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研究》 过刊查询页面

    关键词中包括 earth 的文章

1 2000—2023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特征
权文婷1,2, 周 辉2, 王卫东2, 张煦庭2, 赵青兰2, 王旭东2, 陈 军1 2025年01期 [336-346,357][摘要](100)[pdf 5663KB](84)
2 不同雨强下PAM分子量对土质堤防产流产沙的影响
邹 浩1, 李怡阳2,3, 魏希莹4, 郑琪严5, 刘鸿涛2 2025年01期 [131-140][摘要](109)[pdf 4090KB](113)
3 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评价
高儒学1,3, 戴全厚2, 伍小涛1,3, 魏志龙1,3, 雷德雨1 2024年05期 [45-52,63][摘要](1213)[pdf 1330KB](393)
4 基于REE示踪法的工程堆积体坡面泥沙来源研究
魏育超1,2,3, 陈姿宇4, 王子吟4, 魏宇航4, 张一博4, 王达未1,2,3, 谢永生2,4, 骆 汉2,4 2024年05期 [9-17][摘要](1288)[pdf 1275KB](520)
5 滇池蓝藻水华时空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龚 铭1, 王百群3, 赵方凯4, 于 洋1,2 2024年04期 [419-429][摘要](455)[pdf 4303KB](394)
6 基于GoogleEarthEngine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姚 楠1,2, 董国涛2,3, 薛华柱1 2024年01期 [260-268][摘要](387)[pdf 7013KB](368)
7 降雨驱动下红壤团聚体的溅蚀特征及周转过程
张逸飞, 汪 零, 徐 玲, 王军光 2023年04期 [27-33,41][摘要](906)[pdf 1387KB](393)
8 稀土元素示踪法在土壤侵蚀与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张加琼1,2, 尚月婷1, 白茹茹1, 殷敏峰1, 党 真2,3, 杨明义1,2, 肖 海4,5 2023年03期 [55-61][摘要](636)[pdf 1258KB](451)
9 基于RSEI指数的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子研究
章程焱1,2,3, 杨少康1,2,3, 董晓华1,2,3, 赵程铭1,2,3, 薄会娟1,2,3, 刘 冀1,2,3 2023年01期 [356-363][摘要](398)[pdf 2735KB](461)
10 肥水蚓坑措施下不同施肥对土壤养分和山地苹果生产的影响
邵发琦1,2, 李改民3, 柯 斧1, 张文慧1, 李 夏1, 白岗栓4, 孙本华2,5, 高明霞6, 冯 浩4,5,6 2023年01期 [197-203,208][摘要](322)[pdf 1515KB](426)
11 1990—2020年天津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宋梦来1, 陈海涛1, 丁 晗1, 崔乃心1, 亢戈霖2, 王玉秋1 2023年01期 [154-163][摘要](296)[pdf 4197KB](525)
12 蚯蚓对赤红壤草被恢复影响的试验研究
毛 娜1,3, 刘 通2, 江 恒2, 李祥东1,2, 程 炯2, 魏孝荣1, 邵明安1 2023年01期 [70-76,82][摘要](339)[pdf 1429KB](417)
13 基于Logistic回归和MCMC方法评价地震滑坡敏感性
贺 倩1,2,3, 汪 明1,2,3, 刘 凯1,2,3 2022年03期 [396-403+410][摘要](492)[pdf 2710KB](473)
DOI:
14 2009-2018年谢家店震后滑坡体植被恢复研究
吴世祥1, 何聪1, 杨丹1,2, 王晨1, 刘守江1,2 2019年06期 [235-239,248][摘要](836)[pdf 1205KB](669)
DOI:
15 山西土石山区3种草本植物根拉拨特性
张超波, 周霞, 李东嵘, 蒋静, 魏杨 2019年03期 [300-304][摘要](883)[pdf 656KB](781)
DOI:
16 都江堰龙溪河流域典型泥石流物源演化特征遥感监测
姚维益1,2, 常鸣3, 李为乐3 2018年03期 [205-209][摘要](1413)[pdf 703KB](740)
DOI:
17 汶川震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组成及其分型特征
甘凤玲1, 王涛2, 何丙辉1, 覃自阳1, 杨兵1 2018年01期 [84-91][摘要](1019)[pdf 949KB](670)
DOI:
18 冻融条件下土壤水分和速效磷垂直迁移规律
周丽丽, 马世伟, 米彩红, 李婧楠 2017年03期 [70-74][摘要](883)[pdf 637KB](637)
DOI:
19 多花木蓝与狗牙根不同种植模式对三峡黄棕壤抗蚀性影响
周明涛1,2, 高家祯1,2, 张守德2, 秦健坤1,2, 许文年1,2 2017年01期 [7-11][摘要](869)[pdf 647KB](2510)
DOI:
20 雅安4·20震后宝兴河流域农村居住区适宜性评价
米琳迪, 周英, 王青 2016年03期 [199-203][摘要](834)[pdf 847KB](1366)
DOI:
21 北京土石山区4种典型林分的水文效应研究
牛勇1, 汪滨1, 王玲2, 蔡永茂2, 张志强1 2015年05期 [113-117,121][摘要](872)[pdf 783KB](771)
DOI:
22 2013年我国地震灾害时空特征与灾害损失分析
徐锡蒙1, 郑粉莉1,2, 关颖慧1, 姚亚庆1, 覃超1 2015年04期 [321-325][摘要](591)[pdf 825KB](681)
DOI:
23 滇东喀斯特山原红壤退化过程中剖面颗粒分形特征
张磊1, 王家文2, 王嘉学1, 尹一凡1, 赵茜1, 肖梦景1 2015年04期 [18-23][摘要](983)[pdf 710KB](654)
DOI:
24 3种草本植物的抗旱性及重金属吸附能力研究
刘胜洪, 王桂莹, 颜燕如, 梁红, 周玲艳 2015年02期 [284-289][摘要](907)[pdf 798KB](740)
DOI:
25 基于区域降雨分布的震后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以绵竹市清平乡为例
田述军1, 孔纪名2 2013年05期 [237-240][摘要](781)[pdf 760KB](612)
DOI:
26 彭州市龙门山不同地震裸地次生演替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秦纪洪1, 武艳镯2, 孙辉2, 王琴2 2013年03期 [55-59][摘要](797)[pdf 628KB](582)
DOI:
27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
李朝安1,2, 胡卸文1, 李冠奇2, 马显春2 2012年02期 [257-263][摘要](1337)[pdf 667KB](955)
DOI:
28 利吉层崩塌地地电阻分析
许中立1, 谢茗彰1, 徐弘明2 2012年01期 [272-276][摘要](971)[pdf 595KB](633)
DOI:
29 震裂山体滑坡一溃决型泥石流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裴钻, 裴向军, 付尚瑜 2011年05期 [217-220][摘要](1008)[pdf 324KB](615)
DOI:
30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土地损毁研究
倪忠云1,2, 何政伟1,2,3, 赵银兵1,2, 王乐1,2, 高慧1,2, 蔡柯柯1,2 2011年03期 [198-200][摘要](891)[pdf 739KB](810)
DOI:
31 一颗印沟泥石流评价及震后预测
冯文凯1, 杜杰2, 石豫川1, 陈倩3, 魏昌利3, 李长顺3 2010年06期 [68-73,77][摘要](908)[pdf 3316KB](566)
DOI:
32 5·12汶川地震灾区茂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丁军, 朱静, 王磊, 王玉夜 2010年05期 [12-16][摘要](884)[pdf 909KB](731)
DOI:
33 基于RS和GIS的彭州市震毁土地信息提取及分析
蔡柯柯1,2, 何政伟1,2,3, 倪忠云1,2, 高慧1,2, 王乐1,2 2010年04期 [43-45,51][摘要](985)[pdf 451KB](761)
DOI:
34 黄土丘陵区土质裸露路面冲刷过程模拟试验研究
陈翠红1, 郑世清2, 田风霞3, 马春艳2 2010年02期 [45-48,53][摘要](590)[pdf 560KB](562)
DOI:
35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震后减灾对策经济学分析
刘连中1, 刘洪江2,3, 朱怀方2 2010年01期 [210-213,217][摘要](1008)[pdf 375KB](704)
DOI:
36 2008年“5·12”地震后四川局部区域水体离子特征
刘伟龙1, 邓伟1, 王根绪1, 周俊1,2 2009年06期 [40-45][摘要](809)[pdf 421KB](588)
DOI:
37 岩石的微观结构特征与其力学行为启示
冯文凯, 黄润秋, 许强 2009年06期 [26-29][摘要](543)[pdf 1513KB](586)
DOI:
38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
郭伟峰1,2, 王武科1 2009年05期 [110-115][摘要](1016)[pdf 915KB](1235)
DOI:
39 地面坡度对红壤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
张会茹1,2, 郑粉莉1,2, 耿晓东2,3 2009年04期 [52-54,59][摘要](1198)[pdf 390KB](752)
DOI:
40 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植被盖度变化的遥感研究
倪忠云1, 何政伟1,2, 赵银兵1, 高慧1, 蔡柯柯1, 王乐1 2009年04期 [45-48][摘要](962)[pdf 736KB](716)
DOI:
41 某输气管线760#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杨永明, 杨天俊 2008年06期 [177-179][摘要](891)[pdf 276KB](799)
DOI:
42 平原区土地整理中的土方量计算方法比较
张超1, 王秀茹1, 郭晓辉2, 李素云3 2008年03期 [84-87][摘要](878)[pdf 273KB](751)
DOI:
43 非点源污染模型ANSWERS-2000的水文子模型研究
潘沛1,2, 刘凌1,2, 梁威1,2 2008年01期 [103-106][摘要](899)[pdf 216KB](592)
DOI:
44 沙尘暴期间和田地区主要地表类型土壤风蚀量研究
王旭1, 李少昆1,2, 王克如1,2, 路明1 2007年06期 [275-277,308][摘要](860)[pdf 539KB](949)
DOI:
45 Liquefaction Susceptibility of Soils With Clay Particles from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CHEN Chuan-sheng1,2, JIANG Xin1, ZHANG Xu1 2007年05期 [306-308][摘要](594)[pdf 528KB](589)
DOI:
46 VB 6.0和Surfer Automation技术开发土方量计算程序
韩奎峰1,2, 孟峰2 2007年05期 [417-419][摘要](468)[pdf 291KB](471)
DOI:
47 西昌黄联土林的成因初探
王小群1, 魏玉峰2 2007年01期 [218-220][摘要](1112)[pdf 519KB](881)
DOI:
48 贵州省习水县二郎电厂厂址区稳定性研究
白彦波1, 罗选红2, 余鹏程1 2007年01期 [205-207][摘要](996)[pdf 179KB](641)
DOI:
49 浅谈基本农田整理中的土方量计算问题
高楠, 张超, 王秀茹 2006年02期 [266-268][摘要](822)[pdf 185KB](782)
DOI:
50 加筋土挡墙在河道围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拜亚南, 韩文喜, 王华俊 2006年01期 [271-273][摘要](474)[pdf 171KB](527)
DOI:
51 红壤丘陵区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以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流域为例
王峰1, 石辉2, 黄林3, 周立江4, 李鉴平5, 曾明洪5, 曹源烈5, 赖道文5 2005年05期 [248-251][摘要](1087)[pdf 216KB](690)
DOI:
52 数字流域构建的理论、技术及方法研究
李壁成1,2, 李晓燕3, 李世华4, 阎慧敏5, 安韶山1,2, 郝仕龙1,2, 全斌1,2 2005年03期 [95-98][摘要](928)[pdf 478KB](715)
DOI:
53 山区性城市建设中土石方优化配置探讨
包中进, 陆芳春 2005年02期 [147-148][摘要](950)[pdf 115KB](719)
DOI:
54 安宁河断裂带应力集中与发震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房冬恒, 王运生, 乔国文 2005年02期 [77-79][摘要](999)[pdf 133KB](775)
DOI:
55 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孙传生, 张力辉 2004年03期 [160-162][摘要](1143)[pdf 170KB](719)
DOI:
56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农耕地侵蚀现状及潜在危险程度分析
解运杰1, 王岩松2, 白建宏1, 刘凤飞1, 孙雪文1 2004年02期 [78-80][摘要](1016)[pdf 160KB](795)
DOI:
57 河北平原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初探
李俊1, 刘金峰2, 莫多闻1 2003年03期 [62-65,116][摘要](827)[pdf 493KB](924)
DOI:
58 基于MAPINFO电子地图制作方法研究
张成才, 孙喜梅, 黄建红, 潘存昕 2002年04期 [144-146][摘要](1088)[pdf 412KB](611)
DOI:
59 土壤侵蚀示踪方法研究综述
马琨, 王兆骞, 陈欣 2002年04期 [90-95][摘要](1085)[pdf 432KB](1101)
DOI:
60 旱溪上游河道之震后复建
曾森煌1, 卢昭尧2, 吴益裕1 2001年04期 [106-113][摘要](612)[pdf 816KB](1361)
DOI:
61 地震与泥石流活动
李树德, 任秀生, 岳升阳, 徐海鹏 2001年02期 [26-27][摘要](932)[pdf 334KB](632)
DOI:
62 地震滑坡研究
李树德, 任秀生, 岳升阳, 徐海鹏 2001年02期 [24-25][摘要](946)[pdf 211KB](556)
DOI:
63 台北市震度微区图在建筑防灾之运用
李咸亨 2001年01期 [42-46][摘要](568)[pdf 217KB](636)
DOI:
64 头汴坑溪一江桥上游河道震后之复建
陈正炎1, 洪耀明1, 陈顺天2 2001年01期 [10-16][摘要](516)[pdf 434KB](582)
DOI:
65 我国南方红壤流失区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杨艳生 1999年02期 [118-121][摘要](965)[pdf 366KB](623)
DOI:
66 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初步研究
吴普特, 刘普灵, 武春龙, 周佩华 1997年02期 [41-46][摘要](1290)[pdf 2570KB](715)
DOI:
67 坡面土壤侵蚀垂直分布定量分析研究
武春龙, 刘普灵, 郑世清, 吴普特, 周佩华 1997年02期 [34-40][摘要](753)[pdf 508KB](681)
DOI:
68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稀土元素示踪研究
周佩华, 田均良, 刘普灵, 郑世清, 吴普特, 武春龙, 李雅琦 1997年02期 [2-9][摘要](1042)[pdf 2806KB](684)
DOI:
69 中国土壤科学复兴之道──献给我国土壤地理工作者
朱显谟 1994年01期 [1-10][摘要](956)[pdf 854KB](596)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