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研究》 过刊查询页面

    关键词中包括 organic carbon 的文章

1 降雨强度对含碎石坡耕地侵蚀泥沙有机碳组分流失特征的影响
施伟豪1, 赵冰琴1,2, 高儒章1,2, 张兴凤1, 吴 欣1, 朱万庆1, 夏 栋2,3, 许文年1,2 2025年02期 [24-33][摘要](748)[pdf 5532KB](149)
2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周也琛1, 邵明安2,3,4, 魏孝荣4,5, 陈明玉1, 李同川4,5 2024年06期 [395-405][摘要](86)[pdf 2023KB](87)
3 晋西北柠条长期种植对根系分布及土壤水碳的影响
杨 璐, 刘小芳, 张秀敏, 巨佳敏, 常富强, 杨泽芃, 赵勇钢 2024年06期 [199-206,212][摘要](71)[pdf 1970KB](61)
4 有限样本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袁 可1, 张 晨1, 赵建林1, 汪珍亮1, 杨 节1, 许中胜2 2024年05期 [173-181,191][摘要](1161)[pdf 5733KB](371)
5 鲁中南地区不同经济林种植模式的改良土壤效应
张兹箕1,2, 王启鑫1,2, 赵振宇3, 芦 月1, 刘文静1, 高芳磊1, 夏江宝1 2024年05期 [102-111][摘要](1175)[pdf 1157KB](409)
6 黔东南丘陵山地5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
陈 梦1,2, 袁丛军1,2, 舒德远3, 龙文峰4, 戴晓勇1,2, 丁访军1,2 2024年05期 [26-34][摘要](1261)[pdf 1118KB](503)
7 人工修复边坡植被演替初期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刘 芳1,3, 夏 栋1,3,4, 马佳鑫3,4, 罗 婷2,3, 闫书星1,3, 张 森5 2024年02期 [68-75][摘要](555)[pdf 1219KB](467)
DOI:
8 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魏志聪1, 罗晓敏2,3, 石福习1,2, 曹俊林2,3, 毛 瑢1,2 2024年02期 [52-59][摘要](551)[pdf 1308KB](529)
DOI:
9 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短期影响
王 军, 满秀玲 2024年01期 [168-177][摘要](679)[pdf 1276KB](328)
10 平原沙土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王 磊1, 刘晴廙1, 史经攀2, 李俊杰1, 韩梦豪1, 陈 斌1, 陈 杭3, 关庆伟1 2024年01期 [96-104][摘要](1093)[pdf 1259KB](351)
11 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区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研究
魏亚娟1, 刘美英2, 解云虎1, 高玉寒1, 刘美萍1, 悦普庆1, 刘澜波3 2024年01期 [35-43][摘要](344)[pdf 1262KB](412)
12 泥沙沉积层次对有机碳矿化和CO2排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张 辉1,2, 栗现文3, 宋 媛4, 胡亚鲜1,2,4 2023年06期 [151-159][摘要](1073)[pdf 1492KB](463)
13 退耕还草对土壤碳库活度及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的影响
李映雪1,2, 臧真凤1,2, 张 瑜1,2, 王怡楠1,2, 赵 巍1,2,3 2023年05期 [241-249][摘要](588)[pdf 1315KB](455)
14 污泥堆肥施用对土壤单位有机碳矿化及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闵旭旭, 肖 列, 李 鹏, 刘 然, 赵 萌, 刘方园 2023年04期 [130-136][摘要](925)[pdf 1288KB](452)
15 内蒙古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水分、养分特征研究
刘 军1, 杨凯齐2, 刘 科1, 马章怀2 2023年04期 [47-52][摘要](942)[pdf 1273KB](429)
16 片蚀过程中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流失特征及其量估算
陈致君, 王善琦, 刘 琳 2023年04期 [1-9][摘要](934)[pdf 1380KB](429)
17 森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王 斐, 马锐豪, 夏 开, 温正宇, 徐小牛 2023年01期 [233-240][摘要](329)[pdf 1180KB](391)
18 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变化特征
杨娥女1, 王宝荣2,3, 姚宏佳1, 黄懿梅4, 安韶山1,3 2023年01期 [25-33,40][摘要](442)[pdf 1467KB](705)
19 植被恢复对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赵 晶, 刘美英, 郝孟婕, 王清宇 2022年05期 [137-143][摘要](487)[pdf 1139KB](583)
DOI:
20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关系研究
廖娇娇1, 窦艳星2, 安韶山1 2022年04期 [75-82][摘要](419)[pdf 1185KB](544)
DOI:
21 鄱阳湖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光合碳储量及分配
纪昌品, 张晓平 2022年03期 [121-127][摘要](535)[pdf 1162KB](471)
DOI:
22 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夏梓泰, 程伟威, 李永梅, 赵吉霞, 范茂攀 2022年03期 [31-37][摘要](694)[pdf 1282KB](461)
DOI:
23 黄泛沙地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
潘嘉琛1, 刘 超1, 董 智1, 吴其聪1, 李红丽1, 李耀斌2, 张美玲3, 杨子晋1 2022年03期 [25-30+37][摘要](553)[pdf 1315KB](577)
DOI:
24 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卓侠, 苏冰倩, 上官周平 2022年02期 [406-413][摘要](517)[pdf 1429KB](1336)
DOI:
25 黄土丘陵区边坡开挖对土壤抗蚀性影响
刘思璇1, 高建恩1,2,3, 李文证1, 高 哲4, 周凡凡1, 王照润1, 王 鹭1 2022年02期 [23-30][摘要](618)[pdf 1348KB](551)
DOI:
26 不同覆盖模式对樱桃园土壤团聚体及碳氮的影响
黄圣杰1, 陈俊朴1, 陈 涛2, 方从刚3, 黄成毅1,4 2022年01期 [44-50][摘要](642)[pdf 1172KB](495)
DOI:
27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的土壤碳汇效应
黎 鹏1, 张 勇2, 李夏浩祺3, 孙彩丽4, 段奥华1, 刘国彬1,5 2021年04期 [29-33][摘要](377)[pdf 1130KB](555)
DOI:
28 两种楤木根际土壤碳特征及酶活性
张宝成1,2, 杨春秀3, 王 静4 2021年03期 [83-87][摘要](526)[pdf 1237KB](681)
DOI:
29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固存对植被恢复的动态响应及其碳汇价值
林 枫1, 王丽芳2, 文 琦3 2021年03期 [53-58][摘要](734)[pdf 1321KB](757)
DOI:
30 植物光合碳在不同器官—土壤系统的动态分布特征13C示踪
孟 猛, 徐永艳 2021年01期 [331-336344][摘要](704)[pdf 1203KB](666)
DOI:
31 长期施肥对南方红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熊翱宇, 程 谅 2021年01期 [73-79][摘要](556)[pdf 1113KB](545)
DOI:
32 河北坝上地区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
周卓丽, 张卓栋, 罗建勇, 邹心雨, 肖人杰 2021年01期 [31-36][摘要](449)[pdf 3391KB](589)
DOI:
33 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梁春玲 2020年06期 [66-71][摘要](625)[pdf 1123KB](613)
DOI:
34 不同园林植物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有机碳储量
刘 琳1, 余佳洁1, 周文静1,2 2020年05期 [38-44][摘要](789)[pdf 1233KB](498)
DOI:
3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导水率的影响
袁晓良1,4, 李俊雅1,4, 葛 乐3, 李 潜3, 刘 毅1,2 2020年04期 [67-71,77][摘要](732)[pdf 1250KB](429)
DOI:
36 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可溶性有机碳的迁移特征
余小芳1,2, 肖胜生2,3, 徐铭泽2,4, 张 杰2,3, 房焕英2,4 2020年04期 [16-22][摘要](713)[pdf 1607KB](445)
DOI:
37 近30年国内外土壤有机碳研究进程解析与展望
周 咪1, 肖海兵2, 聂小东1, 李忠武1, 邓楚雄1, 刘俊宇1, 张宇婷1 2020年03期 [391-400][摘要](631)[pdf 1681KB](848)
DOI:
38 黄土高原中西部人工针叶林浅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影响因素
王一佩1, 孙美美2, 程然然3, 关晋宏3, 李国庆3, 杜 盛1,3 2020年03期 [30-36][摘要](767)[pdf 1136KB](678)
DOI:
39 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
刘 杨1, 李 菊2, 孙 辉1, 陈玉雯1, 李 鑫1 2020年02期 [123-127,135][摘要](685)[pdf 1206KB](515)
DOI:
40 生态建设对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 伟1,2, 李占斌1,2,3, 李 鹏1,2, 王飞超1,2, 张 祎1,2 2020年02期 [35-41][摘要](567)[pdf 1242KB](502)
DOI:
41 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恢复为主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栗文玉, 刘小芳, 赵勇钢, 高 冉, 杜雨佳, 张星星 2020年02期 [15-22][摘要](530)[pdf 2418KB](513)
DOI:
42 毛乌素沙地3种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影响
王丽梅1, 张 谦1, 白利华1, 马爱生1, 张 红1, 李利敏1, 张建国1,2, 付广军3, 董 强3 2020年01期 [88-94][摘要](757)[pdf 1272KB](572)
DOI:
43 川西高寒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团聚体特征
苟天雄, 刘 韩, 帅 伟, 姜欣华, 李 静 2020年01期 [47-53][摘要](1044)[pdf 1100KB](628)
DOI:
44 大兴安岭天然林不同林分溶解有机碳变化特征
杜浩, 张成福, 程宇琪, 王雨晴, 潘思涵, 杨宇娜 2019年06期 [46-52][摘要](630)[pdf 1221KB](493)
DOI:
45 城市污泥生物质炭对豫东黄泛平原风沙土耕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
尤俊坚1, 谢凯旋1, 孙蕾1, 刘霞1, 胡续礼2, 苏新宇1, 吴畏2 2019年06期 [12-17][摘要](1075)[pdf 1194KB](732)
DOI:
46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张世汉1, 武均1,2, 张仁陟1,2,3, 蔡立群1,2,3, 齐鹏1,2, 张军1,2,3 2019年06期 [7-11][摘要](989)[pdf 1069KB](784)
DOI:
47 植被混凝土边坡修复基质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季节动态
瞿红云1, 贾国梅1,2, 向瀚宇1, 岳云飞1 2019年05期 [28-33][摘要](612)[pdf 1073KB](498)
DOI:
48 旋耕机耕作对紫色土碳氮垂直分布过程的影响
巨莉1, 李富程2 2019年05期 [7-13][摘要](907)[pdf 1230KB](669)
DOI:
49 桂西北喀斯特区不同退化程度石灰土有机碳与养分剖面分布特征
何铁光1, 俞月凤1, 蒙炎成1, 苏天明1, 胡钧铭1, 杜虎2, 王瑾1, 李忠义1, 张野1, 韦彩会1, 范适3 2019年04期 [13-18][摘要](841)[pdf 757KB](869)
DOI:
50 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张华渝, 王克勤, 宋娅丽, 赵洋毅, 陈雪 2019年03期 [16-21][摘要](694)[pdf 738KB](692)
DOI:
51 基于GIS技术的佳木斯地区农田开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张旭光1, 苗正红2, 邱中军2, 王宗明3 2019年01期 [82-85][摘要](921)[pdf 541KB](1479)
DOI:
52 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土壤碳氮组分对柠条的响应特征
朱寒松1,2, 李学章3, 贾小旭4, 邵明安1,4, 魏孝荣1,2 2018年05期 [29-35][摘要](1082)[pdf 757KB](693)
DOI:
53 有机物料输入对关中土碳氮影响的后效作用
柳媛媛1, 孙本华1,3, 皮小敏1, 张彤勋1, 刘平静1, 高明霞2, 冯浩2,3,4 2018年04期 [71-76][摘要](945)[pdf 676KB](665)
DOI:
5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胡尧, 李懿, 侯雨乐 2018年04期 [22-29][摘要](1088)[pdf 907KB](836)
DOI:
55 有机物料和氮添加对宁夏沙化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庞飞1,3, 李志刚2,3, 李健3 2018年03期 [75-80][摘要](937)[pdf 671KB](655)
DOI:
56 锡林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分析
席小康, 朱仲元, 郝祥云 2017年06期 [97-104][摘要](1014)[pdf 1026KB](682)
DOI:
57 不同松栎混交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差异分析
杨果果, 孔玉华, 赵佳宝, 冯志培, 范贝贝, 杨喜田 2017年06期 [79-83][摘要](867)[pdf 611KB](618)
DOI:
58 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阶段凋落物分解及其有机碳动态
马瑞1, 马维伟1, 李广1,2, 吴江琪1 2017年06期 [29-34][摘要](1420)[pdf 720KB](908)
DOI:
59 植被恢复对昆阳磷矿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赵川, 和丽萍, 李贵祥, 邵金平, 柴勇 2017年05期 [168-171,177][摘要](1171)[pdf 678KB](770)
DOI:
60 辽河河口芦苇湿地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化
芦晓峰1, 熊智1, 张亦舒1, 刘冰2, 王铁良1 2017年05期 [69-78][摘要](941)[pdf 1163KB](656)
DOI:
61 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
张晓东1, 李忠1, 张峰2 2017年05期 [55-62][摘要](867)[pdf 882KB](609)
DOI:
62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蒋溢, 李亦秋 2017年05期 [33-38][摘要](1047)[pdf 758KB](628)
DOI:
63 若尔盖高原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
周文昌1,2, 崔丽娟1, 王义飞1, 李伟1 2017年05期 [27-32][摘要](784)[pdf 650KB](714)
DOI:
6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伊犁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崔东, 肖治国, 赵玉, 邓霞, 孟祥霞, 罗青青 2017年01期 [61-67][摘要](796)[pdf 799KB](592)
DOI:
65 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于法展, 张茜, 张忠启, 李玲, 雷良媛, 张少坤, 陈俊 2016年06期 [15-19][摘要](1092)[pdf 581KB](700)
DOI:
66 长寿湖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变化特征
高进长1,2, 龙翼1, 张信宝1, 贺秀斌1, 王铭烽1,2 2016年05期 [80-84][摘要](1046)[pdf 792KB](621)
DOI:
67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特征
贾国梅1,2, 何立1, 刘潇3, 但飞君1, 陈芳清1,2 2016年05期 [14-19][摘要](782)[pdf 848KB](605)
DOI:
68 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
徐华君, 王丹彤, 王文欣 2016年02期 [78-82][摘要](717)[pdf 620KB](555)
DOI:
69 不同起源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与物种多样性关系
关晋宏1,5, 张克栋4, 邓磊3, 张建国1,5, 何秋月2, 杜盛1,2 2016年02期 [49-54,59][摘要](898)[pdf 857KB](678)
DOI:
70 庐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酶的相关性
于法展, 张忠启, 沈正平, 尤海梅 2015年06期 [78-82][摘要](953)[pdf 606KB](1898)
DOI:
71 中天山北坡垂直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徐华君, 王文欣, 王丹彤 2015年05期 [35-38][摘要](776)[pdf 508KB](1386)
DOI:
72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碳氮储量分布格局分析
彭舜磊1, 王华太2, 陈昌东1, 齐光1, 赵干卿1 2015年05期 [30-34][摘要](986)[pdf 609KB](650)
DOI:
73 扬黄灌区开垦时间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杨新国, 曲文杰, 宋乃平, 陈林, 刘秉儒 2015年04期 [122-126][摘要](902)[pdf 615KB](627)
DOI:
74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酶活性特征
贾国梅1,2, 席颖1, 许文年2, 陈芳清1 2015年04期 [24-28][摘要](1000)[pdf 560KB](644)
DOI:
75 王茂沟流域淤地坝系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惠波1,2, 李鹏1, 张维3, 高海东1, 赵宾华1, 王琦1 2015年04期 [1-5][摘要](1029)[pdf 677KB](1849)
DOI:
76 博尔塔拉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结构分析
帕里达·马给拉1,2, 张登清2,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2 2015年01期 [100-104][摘要](631)[pdf 858KB](555)
DOI:
77 海拔梯度对川西高寒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动态影响研究
李菊, 王琴, 孙辉 2015年01期 [51-55][摘要](769)(3)
DOI:
78 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影响
丁婷婷1, 王百群1,2,3, 何瑞清1, 张燕1 2014年06期 [72-77][摘要](915)[pdf 757KB](559)
DOI:
79 小兴安岭两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沃晓棠, 田松岩, 韩丽冬, 邵英男, 刘玉龙 2014年05期 [13-17,23][摘要](531)[pdf 694KB](616)
DOI:
80 结合土地利用与克里格插值的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表征方法
顾成军1,2,3, 史学正1, 于东升1 2014年02期 [39-42,46][摘要](529)[pdf 717KB](660)
DOI:
81 草地退化对青海湖流域小蒿草草甸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曹生奎1,2,3, 陈克龙1,2, 曹广超1,2, 朱锦福1, 芦宝良4, 王记明1 2014年01期 [71-75][摘要](837)[pdf 911KB](647)
DOI:
82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剖面根系与SOC的分布特征
王彦丽 2013年06期 [19-23,43][摘要](1004)[pdf 1183KB](1017)
DOI:
83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李玉进1, 王百群1,2,3, 丁婷婷2 2013年06期 [1-5][摘要](512)[pdf 845KB](1474)
DOI:
84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黄花甸子流域为例
李龙1, 吴丽芝1, 姚云峰1, 秦富仓2, 郭月峰1, 焦素香3, 高云波3 2013年05期 [18-23][摘要](865)[pdf 888KB](683)
DOI:
85 黄土高原森林带植被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
张宏1, 黄懿梅1, 安韶山2, 邢肖毅1 2013年03期 [65-70,77][摘要](836)[pdf 1220KB](643)
DOI:
86 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仇开莉1,2, 陈文德2, 彭培好1,2, 刘应平3 2013年03期 [28-31][摘要](868)[pdf 452KB](603)
DOI:
87 荒漠草原区不同年限柠条林表层土壤碳分布及影响因素
刘任涛, 朱凡 2013年02期 [19-24][摘要](1092)[pdf 814KB](680)
DOI:
88 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耕地土壤属性剖面分布研究
徐国策1, 李占斌1,2, 王利军3, 张铁钢2, 黄萍萍2 2013年02期 [9-14][摘要](830)[pdf 1015KB](1810)
DOI:
89 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演变
崔静1, 陈云明2,3, 曹扬2, 王琼芳1, 黄佳健4, 王琳琳5 2013年01期 [52-56][摘要](799)[pdf 678KB](563)
DOI:
90 灰质白云岩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保护
陈媛媛, 周运超 2012年06期 [82-85,89][摘要](1363)[pdf 315KB](1197)
DOI:
91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特点
汪明霞1, 朱志锋1, 刘凡1, 谭文峰1,2 2012年06期 [24-28][摘要](1420)[pdf 355KB](935)
DOI:
92 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沈艳, 傅瓦利, 蓝家程, 程辉, 张石棋, 武玲珍 2012年06期 [1-6][摘要](2429)[pdf 456KB](2068)
DOI:
93 神府矿区复垦土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武钦萍1, 张廷元2, 张洋3, 宋炜4 2012年05期 [153-157][摘要](765)[pdf 452KB](628)
DOI:
94 施用柳枝稷茎和叶对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其分解特征
李玉进1, 王百群1,2 2012年05期 [78-82][摘要](1262)[pdf 588KB](743)
DOI:
95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赵发珠1,2, 韩新辉2,3, 杨改河2,3, 佟小刚4, 康乐1, 杜约翰2,3 2012年04期 [43-47,52][摘要](1578)[pdf 713KB](989)
DOI:
96 彭州市龙门山震后迹地植物群落生态恢复初探
武艳镯1, 秦纪洪2, 孙辉1, 王琴1 2012年03期 [140-146][摘要](1399)[pdf 457KB](812)
DOI:
97 苜蓿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驱动作用
杨洋1, 王百群1,2,3, 李玉进1 2012年03期 [78-81][摘要](1277)[pdf 197KB](947)
DOI:
98 雅安紫色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及碳组分分布特征
刘珊珊, 宫渊波, 向香勇, 陈曼, 杨梅 2012年03期 [63-66][摘要](1075)[pdf 194KB](632)
DOI:
99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邓瑞芬1, 王百群1,2, 刘普灵1,2, 刘栋1, 徐佳2 2011年05期 [104-107][摘要](838)[pdf 250KB](654)
DOI:
100 岩溶山区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蓝家程, 傅瓦利, 段正峰, 袁波, 彭景涛, 张婷 2011年05期 [76-80,86][摘要](1296)[pdf 405KB](769)
DOI:
101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牧草营养元素累积及土壤有机碳与养分特征
王百群1,2, 姜峻2, 都全胜3, 曹庆玉2 2010年06期 [127-132][摘要](1057)[pdf 728KB](757)
DOI:
102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 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
王宪帅, 黄从德, 王勇军 2010年04期 [148-152][摘要](1119)[pdf 140KB](705)
DOI:
103 子午岭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特征分析
杨晓梅1, 程积民1, 孟蕾2, 韩娟娟2, 范文娟3 2010年03期 [130-134][摘要](948)[pdf 262KB](616)
DOI:
104 鄂东南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碳动态变化
魏斌1,2, 贾国梅3, 杨卓1, 李俊清1 2009年06期 [159-161,166][摘要](1030)[pdf 229KB](796)
DOI:
105 长期监测水体可溶性有机碳变化趋势与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张娜1,3, 张心昱1, 高鲁鹏1,2 2009年03期 [286-290][摘要](1144)[pdf 599KB](687)
DOI:
106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下土壤有机碳流失规律研究
贾松伟 2009年02期 [30-33][摘要](1081)[pdf 377KB](720)
DOI:
107 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碳转化酶研究
周玮1, 周运超1, 李进2 2009年01期 [84-89][摘要](1107)[pdf 276KB](675)
DOI:
108 长期施肥对黑土水溶性碳含量和碳矿化的影响
刘丽, 周连仁, 苗淑杰 2009年01期 [59-62][摘要](1002)[pdf 380KB](728)
DOI:
109 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
徐华君1,2 2007年06期 [27-29][摘要](1073)[pdf 502KB](704)
DOI:
110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苏静1, 赵世伟2, 马继东2, 杨永辉2, 刘娜娜1 2005年03期 [50-52,179][摘要](951)[pdf 224KB](555)
DOI:
111 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苏静1, 赵世伟1,2 2005年03期 [44-46][摘要](1160)[pdf 341KB](903)
DOI:
112 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
贾松伟1, 贺秀斌2, 陈云明1, 郑粉莉1 2004年04期 [88-90][摘要](1316)[pdf 160KB](993)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