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研究》 过刊查询页面

    关键词中包括 aggregate 的文章

1 不同围垦年限滨海垦区盐渍土碳库及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特征
路 迅, 勾泽清, 王 涛, 董天望, 朱倩倩, 左希爱, 徐 璐, 李建国 2025年02期 [111-121,139][摘要](868)[pdf 5669KB](160)
2 北方土石山区不同粒径团聚体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陈仕媛1, 马 岚1, 陈佩岩2 2025年02期 [102-110,139][摘要](819)[pdf 2993KB](160)
3 降雨强度对含碎石坡耕地侵蚀泥沙有机碳组分流失特征的影响
施伟豪1, 赵冰琴1,2, 高儒章1,2, 张兴凤1, 吴 欣1, 朱万庆1, 夏 栋2,3, 许文年1,2 2025年02期 [24-33][摘要](900)[pdf 5532KB](185)
4 黄棕壤典型草地不同根系结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特征
杨程高歌1,2, 雷少华2, 耿 韧2, 周 岩3, 金 秋2, 赵广举2, 卢慧中2, 孙国昌4 2025年01期 [66-72][摘要](119)[pdf 1220KB](163)
5 湘西北土壤物理健康对土地利用转换的响应
王 俊1, 肖华翠1, 盛 浩1, 周 萍2 2024年06期 [336-343][摘要](110)[pdf 2148KB](90)
6 降雨条件下土壤胶结状况与团聚体分布特征研究
焦钒栩, 侯卫亮, 李光录 2024年06期 [109-118][摘要](100)[pdf 3545KB](88)
7 滇中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变化机制
王 平1, 丁智强1,2,3, 李璐杉4, 李玉辉1 2024年05期 [232-242][摘要](1196)[pdf 2297KB](374)
8 露天矿排土场接种AMF对3种植物根系发育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4年03期 [187-194][摘要](649)[pdf 1095KB](481)
9 梵净山不同海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肖盛杨1, 张蓝月1, 陈敬忠2, 陆 祥3, 李海波4, 廖小锋1, 谢元贵5 2024年03期 [160-168][摘要](644)[pdf 1368KB](472)
10 喀斯特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董天富1,2, 邓志豪1, 杨 静1,2, 戴全厚1, 聂云鹏2,3 2024年02期 [33-42][摘要](1132)[pdf 1271KB](557)
DOI:
11 平原沙土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王 磊1, 刘晴廙1, 史经攀2, 李俊杰1, 韩梦豪1, 陈 斌1, 陈 杭3, 关庆伟1 2024年01期 [96-104][摘要](1097)[pdf 1259KB](365)
12 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
万 欣1,2, 张帅文1,2, 张润琴2, 李志国2, 陈 鹏2, 邢顺林1, 刘 毅2 2024年01期 [53-60][摘要](426)[pdf 1243KB](479)
13 玉米间作马铃薯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芦 美, 赵吉霞, 李永梅, 王自林, 范茂攀 2023年06期 [123-132][摘要](1233)[pdf 1855KB](501)
14 退耕还草对土壤碳库活度及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的影响
李映雪1,2, 臧真凤1,2, 张 瑜1,2, 王怡楠1,2, 赵 巍1,2,3 2023年05期 [241-249][摘要](592)[pdf 1315KB](481)
15 降雨驱动下红壤团聚体的溅蚀特征及周转过程
张逸飞, 汪 零, 徐 玲, 王军光 2023年04期 [27-33,41][摘要](906)[pdf 1387KB](392)
16 片蚀过程中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流失特征及其量估算
陈致君, 王善琦, 刘 琳 2023年04期 [1-9][摘要](940)[pdf 1380KB](453)
17 元江干热河谷典型林草地优先流区和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特征
欧阳田甜1, 段 旭1,2, 赵洋毅1,2, 卢华兴1, 朱梦雪1 2023年03期 [146-153][摘要](548)[pdf 1266KB](486)
18 间作对马铃薯根系及坡耕地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芦 美1, 王 婷2, 范茂攀1, 赵吉霞1 2023年02期 [67-73][摘要](577)[pdf 1258KB](381)
19 季节性冻融对色季拉森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丁慧慧1,2,3,4, 陈文盛1,2,3,4, 李江荣1,2,3,4 2023年01期 [120-127][摘要](323)[pdf 1169KB](398)
20 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黑土坡耕地团聚体流失特征的影响
王 涵, 赵怡凯, 陈祥伟, 付 玉 2023年01期 [11-17][摘要](483)[pdf 1284KB](470)
21 基于高能水分特性法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研究进展
黄 悦1, 张风宝1,2, 高晶霞3, 申 楠1,2, 杨明义1,2 2022年06期 [431-437][摘要](302)[pdf 1347KB](820)
DOI:
22 雨滴直径对表土结构和入渗特征的影响
马敢敢1, 李光录1,2, 穆旭东1, 侯卫亮1 2022年06期 [104-111][摘要](297)[pdf 2498KB](426)
DOI:
23 汾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优先流区与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
任泽莹1, 赵勇钢1, 吕银彦2, 尚月婷3, 王永彬4, 韩乐乐1, 刘小芳1 2022年06期 [59-64][摘要](362)[pdf 1608KB](522)
DOI:
24 植被恢复对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赵 晶, 刘美英, 郝孟婕, 王清宇 2022年05期 [137-143][摘要](493)[pdf 1139KB](605)
DOI:
25 多糖(Jag C162)对黄土坡面径流过程的影响
杨莉婷1, 刘俊娥1, 王占礼2,3, 齐小倩1, 程西科1 2022年04期 [100-107][摘要](410)[pdf 1293KB](442)
DOI:
26 不同治理措施下高速公路堆积体土壤团聚体变化特征
吴 旭1, 牛耀彬1, 高照良2,3, 毕如田1, 吕春娟1 2022年03期 [71-77][摘要](641)[pdf 1288KB](719)
DOI:
27 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夏梓泰, 程伟威, 李永梅, 赵吉霞, 范茂攀 2022年03期 [31-37][摘要](697)[pdf 1282KB](474)
DOI:
28 黄泛沙地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
潘嘉琛1, 刘 超1, 董 智1, 吴其聪1, 李红丽1, 李耀斌2, 张美玲3, 杨子晋1 2022年03期 [25-30+37][摘要](556)[pdf 1315KB](591)
DOI:
29 黄土丘陵区边坡开挖对土壤抗蚀性影响
刘思璇1, 高建恩1,2,3, 李文证1, 高 哲4, 周凡凡1, 王照润1, 王 鹭1 2022年02期 [23-30][摘要](627)[pdf 1348KB](575)
DOI:
30 不同降雨条件下沂蒙山区耕层土壤团聚体特征
王月月, 吴元芝, 范雯华, 丁文雪, 魏 玮 2022年01期 [92-99][摘要](731)[pdf 1307KB](530)
DOI:
31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分异特征
胡 磊1, 佘冬立2, 杨 震1 2022年01期 [72-77][摘要](468)[pdf 1249KB](504)
DOI:
32 不同覆盖模式对樱桃园土壤团聚体及碳氮的影响
黄圣杰1, 陈俊朴1, 陈 涛2, 方从刚3, 黄成毅1,4 2022年01期 [44-50][摘要](646)[pdf 1172KB](508)
DOI:
33 不同播种方式草本植物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对根系固土力的影响
刘武江1,赵燚柯2,段青松4,张立芸3,杨苑君4,刘宇飞4,熊寿德1,和贵祥5 2021年06期 [25-31][摘要](543)[pdf 1308KB](583)
DOI:
34 土粒表面电场对典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李 喆1,胡斐南1,2,杨志花2,郭威震1,王子龙1,赵世伟1,2 2021年05期 [61-66][摘要](535)[pdf 1253KB](509)
DOI:
35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土壤团聚体变化特征
张淑娟1,2, 贺秀斌1, 鲍玉海1, 唐 强1 2021年01期 [25-30][摘要](612)[pdf 1073KB](672)
DOI:
36 喀斯特地区造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影响
喻国军1, 谢晓尧2 2020年06期 [21-27,36][摘要](599)[pdf 1349KB](577)
DOI:
37 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褐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安 娟1, 王 富2, 吴元芝1, 吴希媛1 2020年05期 [10-16][摘要](591)[pdf 1360KB](1224)
DOI:
3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导水率的影响
袁晓良1,4, 李俊雅1,4, 葛 乐3, 李 潜3, 刘 毅1,2 2020年04期 [67-71,77][摘要](741)[pdf 1250KB](430)
DOI:
39 石漠化地区林草复合治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
陈 静, 陈 海, 朱大运, 陈 浒 2020年04期 [1-7][摘要](649)[pdf 1137KB](588)
DOI:
40 大豆单间作对土壤团聚体及固土能力的影响
邓 超, 李永梅, 范茂攀, 王梦雪 2020年02期 [77-83][摘要](792)[pdf 1180KB](504)
DOI:
41 华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呼吸、有机碳组分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王 芸1, 赵鹏祥2 2020年01期 [59-65][摘要](871)[pdf 1236KB](1373)
DOI:
42 川西高寒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团聚体特征
苟天雄, 刘 韩, 帅 伟, 姜欣华, 李 静 2020年01期 [47-53][摘要](1059)[pdf 1100KB](634)
DOI:
43 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何绍浪1, 黄尚书1, 钟义军1,2, 黄欠如1, 成艳红1, 张昆1, 武琳1, 李小飞1, 叶川3 2019年06期 [127-132][摘要](821)[pdf 1204KB](599)
DOI:
44 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
万海霞1, 马璠1, 许浩1, 韩新生1, 王月玲1, 郭永忠1, 蔡进军2 2019年06期 [80-86,91][摘要](681)[pdf 1284KB](535)
DOI:
45 子午岭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磷素分布的驱动作用
韩馥1, 王百群1,2,3, 张尚鹏4, 喻佳洛4 2019年05期 [118-122][摘要](679)[pdf 1159KB](502)
DOI:
46 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特征以及可蚀性K值的影响
赵恒策, 魏霞, 贺燕, 于文竹, 王涛 2019年05期 [1-6,13][摘要](874)[pdf 1248KB](593)
DOI:
47 侵蚀强度对淮北土石山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李肖1, 陈晨1, 林杰1, 朱茜1, 董波1, 丁鸣鸣2 2019年04期 [56-61,67][摘要](731)[pdf 965KB](686)
DOI:
48 连续种植不同绿肥作物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可蚀性特征
张钦1, 于恩江3, 林海波2, 张爱华1, 陈正刚1, 朱青1, 曹卫东4, 姚单君1 2019年02期 [9-16][摘要](878)[pdf 856KB](734)
DOI:
49 间作模式下玉米/大豆的根系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白录顺, 范茂攀, 王自林, 王婷, 邓超, 李永梅 2019年01期 [124-129][摘要](1066)[pdf 682KB](693)
DOI:
50 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水溶性阳离子的影响
冯欢, 张俊岭, 张凤华 2018年06期 [94-99,108][摘要](469)[pdf 782KB](634)
DOI:
51 秸秆还田对麦粱两熟农田土壤团聚体特征的短期效应
孙隆祥, 陈梦妮, 薛建福, 崔福柱, 郝建平, 郭秀卿, 杜天庆, 崔江辉, 张倍宁 2018年06期 [36-44][摘要](706)[pdf 981KB](786)
DOI:
52 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林草植被类型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陈国靖1, 蔡进军2, 马璠2, 许浩2, 董立国2, 韩新生2, 李生宝2 2018年05期 [49-53,60][摘要](777)[pdf 739KB](1820)
DOI:
53 玉米茎秆汁液对黄土坡面产沙速率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王涛, 魏霞, 苏辉东, 叶永铸, 彭海鑫, 黄青能, 何志文 2018年04期 [43-46,53][摘要](839)[pdf 625KB](779)
DOI:
54 川西北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江仁涛, 李富程, 沈凇涛 2018年04期 [36-42][摘要](1066)[pdf 760KB](750)
DOI:
5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胡尧, 李懿, 侯雨乐 2018年04期 [22-29][摘要](1094)[pdf 907KB](846)
DOI:
56 汶川震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组成及其分型特征
甘凤玲1, 王涛2, 何丙辉1, 覃自阳1, 杨兵1 2018年01期 [84-91][摘要](1017)[pdf 949KB](667)
DOI:
57 南京紫金山灵谷寺不同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姜爱国, 万福绪, 胡菲 2018年01期 [12-16][摘要](941)[pdf 605KB](761)
DOI:
58 植被恢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徐磊1,2,3,5, 周俊1,2,5, 张文辉1,2,5, 崔红标6, 刘海龙1,2,3,5, 刘创慧1,7, 梁家妮1,2,5, 周静1,2,3,4,5 2017年06期 [194-199,204][摘要](1407)[pdf 876KB](783)
DOI:
59 添加水稻秸秆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刘哲1,2, 韩霁昌1,2, 陈茜1,2, 余正洪3, 张卫华1,2, 高红贝1,2 2017年06期 [167-171,178][摘要](1246)[pdf 756KB](743)
DOI:
60 添加砒砂岩对风沙土性质的改良及时间效应
魏彬萌, 赵宣 2017年06期 [16-21][摘要](1999)[pdf 739KB](1525)
DOI:
61 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李娟1,2,3, 韩霁昌1,3, 陈超1,3, 李劲彬1,3 2017年04期 [174-181][摘要](1164)[pdf 971KB](3037)
DOI:
62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根系分布与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协同变化
由政1, 姚旭2, 景航2, 谷利茶3, 王国梁2,3 2016年06期 [20-25,31][摘要](1092)[pdf 848KB](711)
DOI:
63 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于法展, 张茜, 张忠启, 李玲, 雷良媛, 张少坤, 陈俊 2016年06期 [15-19][摘要](1096)[pdf 581KB](709)
DOI:
64 一种可用于评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超声能量法
谢志强1, 许建林1, 朱兆龙1,2, 安韶山2 2016年04期 [19-22][摘要](1309)[pdf 567KB](728)
DOI:
65 种植年限对山银花土壤质量的影响
张珍明1, 乐乐2, 林昌虎2,3, 林绍霞4, 张清海4, 何腾兵2,5,6 2016年02期 [66-72][摘要](840)[pdf 931KB](588)
DOI:
66 长期向上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王勇1,2, 张建辉2, 张泽洪2, 贾立志2 2016年01期 [44-49][摘要](551)[pdf 717KB](808)
DOI:
67 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分布研究
王春燕1, 谢贤健2, 周贵尧3, 温丁4, 梁玉芳5, 吕瑜良1 2015年03期 [88-92,97][摘要](995)[pdf 821KB](715)
DOI:
68 川中丘陵区不同巨桉林地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研究
张洲, 谢贤健, 李想, 师杨, 唐雷生, 王举媚 2014年02期 [1-5][摘要](776)[pdf 737KB](634)
DOI:
69 秸秆深还田两年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pH值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闫洪亮, 王胜楠, 邹洪涛, 马迎波, 虞娜, 张玉玲, 黄毅, 张玉龙 2013年04期 [44-48][摘要](817)[pdf 692KB](631)
DOI:
70 灰质白云岩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保护
陈媛媛, 周运超 2012年06期 [82-85,89][摘要](1370)[pdf 315KB](1201)
DOI:
71 内江市微地形条件影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
黄安, 谢贤健, 周贵尧, 谢建平, 熊丽琴 2012年06期 [77-81][摘要](1348)[pdf 399KB](901)
DOI:
72 水保措施对褐土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影响研究
韩加强1, 高晓飞1,2, 路炳军1,3, 谭欣1, 王维1, 牛建利1 2012年06期 [50-53][摘要](1830)[pdf 409KB](974)
DOI:
73 不同垦植模式茶园土壤性状及团聚体特征研究
林绍霞1, 张清海1, 张珍明3, 杨鸿波1, 文锡梅1, 林昌虎2 2012年06期 [45-49][摘要](1256)[pdf 365KB](1003)
DOI:
74 草本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秦瑞杰1, 郑粉莉1,2, 卢嘉1 2011年03期 [141-144][摘要](1083)[pdf 1117KB](762)
DOI:
7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结构特性变化研究
林培松1,2, 高全洲2 2010年04期 [134-138][摘要](1173)[pdf 370KB](731)
DOI:
76 黄土高原不同退耕还林地森林植被改良土壤特性研究
杨光, 丁国栋, 常国梁, 杨莉 2006年03期 [204-207,210][摘要](1078)[pdf 648KB](680)
DOI:
77 冰草根系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吕春花1,2, 郑粉莉1,2 2004年04期 [97-100][摘要](1240)[pdf 191KB](883)
DOI:
78 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卢金伟, 李占斌 2002年01期 [81-85][摘要](2113)[pdf 302KB](2507)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