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土壤冲刷过程中径流含沙量的变化
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受损边坡含沙量随冲刷时间的变化趋势见图2。在产流初期,含沙量均较大,随产流时间的增加含沙量呈规律性递减,整体趋势为先减少后趋于平稳,这与金晓等[14]的研究结论一致。除C3外,变化趋势可以由幂函数很好的拟合,相关指数介于0.910 5~0.994 7。产流初期,由于表层土壤比较疏松,在冲刷过程中土壤颗粒易被搬离,所以初始径流含沙量较大。在0~2 min阶段,Z1,Z3和C1的初始径流含沙量约是末期径流含沙量的8倍,Z2,C2的初始径流含沙量约是末期径流含沙量的4倍,C3的初始径流含沙量约是末期径流含沙量的2倍。表层土壤更易被冲刷,由于植被根系的固土作用,深层土壤不易被冲刷。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含沙量逐渐降低。各受损边坡土壤产流后前6 min阶段含沙量急剧减小,6~10 min阶段下降缓慢,随后在一个较低水平趋于稳定。在干旱河谷区,土壤冲刷结束后径流含沙量表现为Z2(0.287 g/L)>Z3(0.203 g/L)>Z1(0.156 g/L)。在亚高山地区,土壤冲刷结束后径流含沙量表现为C2(0.168 g/L)>C3(0.081 g/L)>C1(0.018 g/L)。人工回填区没有植被覆盖,更易被冲刷; 植被生长稀疏的自然恢复区植物根系在一定程度上固土作用; 植被丰富的原始植被区土壤径流量显著减少,丰富的植被增强了土壤抗冲性。其中C2径流含沙量初始值最高,达到7.12 g/L,C1,C3初始径流含沙量最小,分别为0.15 g/L,0.16 g/L。由此可知,C2相比于Z2土壤受损程度最大,土壤更松散,更易被冲刷。C1植被茂盛,根系发达,相比于Z1土壤抗冲性强; C3相比于Z3土壤抗冲性也较强,说明干旱河谷区交亚高山同类型土壤更容易发生侵蚀。
图2 干旱河谷和亚高山受损边坡不同恢复时期含沙量动态变化特征
3.2 土壤冲刷过程中抗冲指数的变化
由图3看出,土壤抗冲指数随冲刷时间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这种关系不受边坡恢复程度变化而改变,这与伏耀龙等[15]研究结果一致。土壤抗冲指数与时间的拟合曲线呈幂函数,相关系数范围为0.752 9~0.979 4。由于边坡土壤表层较为疏松,容易被冲刷,深层土壤较紧实,且有须根加固,颗粒之间摩擦力增大,不易被冲刷,表现较强的抗冲性,所以在不同恢复程度下的土壤抗冲性随冲刷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图3 干旱河谷和亚高山受损边坡不同恢复时期土壤抗冲指数动态变化特征
由图3可知,C1和C3的土壤抗冲指数增速较大,C2的土壤抗冲指数增速较小。干旱河谷3种不同受损边坡的抗冲性指数表现为Z1(589.70 L/g)>Z3(391.21 L/g)>Z2(285.00 L/g); 亚高山地区3种不同受损边坡的抗冲性指数为表现为C1(1 710.04 L/g)>C3(1 622.65 L/g)>C2(34.71 L/g)。在原始植被土壤中,根系分布密集,固结缠绕土体能力强,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从而增强了土壤的抗冲性能。自然恢复区植被恢复了3~4 a,植物根系对土壤结构性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远不如原始植被区。人工回填区无植被覆盖,且土壤孔隙度低,有机质含量少,土壤容重高,土体紧实,结构性和通透性较差,所以土壤抗冲性较小。
3.3 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x1,土壤密度x2,最大持水量x3,田间持水量x4,毛管孔隙度x5和总孔隙度x7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其中与x1,x3,x4,x5和x7呈正相关; 而与土壤密度x2呈负相关,即随土壤密度的增加,土壤抗冲性减弱。因为影响因素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效果重叠,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采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研究。
3.4 土壤抗冲性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过程中剔除了影响不显著或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变量,变量x1,x2,x7,x8被选入最优模型。由此可见,在20项影响因素中,x1,x2,x7和x8对土壤抗冲刷系数有较为直接且显著的作用,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导因素。表4为主导因素对土壤抗冲刷系数的通径系数,其中x1和x7与土壤抗冲刷系数呈正相关,x2和x8与土壤抗冲刷系数呈负相关。主导因素直接通径系数的绝对值大小依次为:x2(-2.665),x8(1.877),x7(-0.590),x1(0.523)。可见,土壤密度x2对土壤抗冲性表现为强烈的直接作用,其次是土壤容重x8,而土壤有机质含量x1和总孔隙度x7的直接作用较小。主导因素间接通径系数合计后的绝对值大小依次为:x8(-2.295),x2(1.963),x7(1.343),x1(0.077)。说明x8对土壤抗冲性间接作用最强烈,其次是x2,x1,x7。x1,x7和x8通过x2的间接通径系数最大,说明自变量x1,x7和x8通过x2间接影响土壤抗冲性系数y的程度最大。而x2通过x8间接影响土壤抗冲性最大。
由相关性分析可知,x3(r=0.668**),x4(r=0.725**),x5(r=0.668**)与土壤抗冲性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表3),而通径分析显示以上因子不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关键因子,可能是由于以上因子与其他因子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以上因子通过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x1,土壤密度x2,总孔隙度x7和土壤容重x8间接影响土壤抗冲性,所以不作为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导因素。
决定系数结果见表4,x2对土壤抗冲性的决定系数dy.x2(7.102)最大,其次是x8(3.523); x2对R2的总贡献(R2=1.871)最大,其次是x8(R2=-0.785),其他关键因子的决定因素和总贡献R2相对较小。由此可见,x2是影响成兰铁路受损边坡土壤抗冲性的最重要指标,且与土壤抗冲刷系数呈显著负相关。
表4 主导因素对土壤抗冲刷系数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对R2的总贡献
3.5 主导因子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利用采样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x1,总孔隙度x7和土壤容重x8与进行回归分析可得,x1,x7和x8与土壤抗冲刷系数的相关关系可以用幂函数较好的拟合。
由图4可知,x1与土壤抗冲刷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0,p<0.01),x7与土壤抗冲刷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670,p<0.01)。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的增加,土壤抗冲性能也增加,反之亦然。土壤容重与土壤抗冲刷系数呈负相关(r=-0.418),土壤抗冲刷系数随土壤容重增加而减弱。通过分析,x2是影响成兰铁路受损边坡土壤抗冲性的最重要指标,利用土壤密度和土壤抗冲性进行回归分析,土壤密度x2与土壤抗冲刷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2,p<0.01)。土壤抗冲刷系数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加明显减少,二者的关系可用幂函数y=3704.5x-6.451来表达。式中:y为土壤抗冲刷系数(L/g); x为土壤密度(g/cm3)。当土壤密度小于1.3 g/cm3时,土壤抗冲刷系数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加迅速降低,当土壤密度大于1.3 g/cm3时,土壤抗冲刷系数的降低速率减缓并趋于平稳,即土壤抗冲性达到相对稳定的状况(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