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汛期水体面积特征及变化趋势
汛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年际变化差异显著,20世纪90年代期间变异程度最大(表2)。鄱阳湖汛期水体面积年际变化过程见图1,2007—2017年汛期湖水面积平均2 989.1 km2,最大为1998年的4 662.05 km2; 最小为2011年的2 109.73 km2。
根据Mann-Kendall趋势分析,检验统计量Z值为-1.60,通过了9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1977—2017年鄱阳湖汛期湖泊平均面积呈缩小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表明,UF和UB曲线在2005年出现交点,汛期湖泊水体面积可能在2005年发生了突变(图2),利用Pettitt突变检验对2005年这个可能突变点进一步验证,Pettitt检验结果表明,2005年是汛期湖泊水体面积的突变点(图3)。UF趋势线表明湖泊汛期水体面积在2005年之前经历了1977—1982年减小、1983—1986年增长、1987—1996年减小、1997—2004年增长的小幅波动变化但都不显著,在2005年后持续减小且UF曲线接近0.05显著水平线,表明较2005年之前鄱阳湖汛期水体面积较之前变化下降趋势显著。
图2 汛期湖泊平均面积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图3 鄱阳湖汛期湖泊平均面积Pettitt突变检验
3.2 汛期湖区净出湖径流量均值变化及其对湖泊水体面积的影响
1977—2017年鄱阳湖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呈显著增长趋势,期间平均值为2 047.9 m3/s; 1998年最大(5 339.9 m3/s); 1979年最小(-362.9 m3/s)(图4)。汛期鄱阳湖净出湖径流量变化年际差异显著,20世纪80年代变异程度最大(表3)。
汛期净出湖径流量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结果,检验统计量Z值为2.24,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与湖泊水体面积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58,0.01水平显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分别在1990年、2003年、2006年、2010年、2012年UF和UB曲线出现交点,表明可能发生突变(图5)。利用Pettitt突变检验对1990年、2003年、2006年、2010年、2012年这5个可能突变点进一步验证(图6)。Pettitt检验结果表明,净出江径流量在1990年发生突变。UF曲线显示月均汛期净出湖径流量在1990年之前主要呈小幅减少趋势,在1990年后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开始增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21世纪00年代增加趋势十分显著(通过0.05显著性检验),2005年后增加趋势不再显著但仍保持增加状态至2017年。
图4 1977-2017年期间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差值变化
图5 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图6 鄱阳湖汛期出入湖径流量差值Pettitt突变检验
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与湖泊水体面积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58,0.01水平显著),表明1977—2017年,鄱阳湖汛期湖区净出湖径流量的逐年显著增加,是影响汛期湖泊水体面积下降的原因之一。90年代末受几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影响1990—1999年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增加[13]。
每年7—8月长江进入主汛期,对鄱阳湖出湖径流的顶托作用增强导致使鄱阳湖流域洪水滞留,水体面积增长,9月长江顶托作用削弱,湖区洪水自湖口泄入长江,增加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因自2003年起长江上游三峡工程开始逐渐实施蓄水工程,工程落实后于每年8月下旬开始蓄水调度,造成长江下游汛期末水量减少,鄱阳湖湖口段长江对鄱阳湖湖区的顶托作用削弱,所以自21世纪00年代汛期月均净出湖径流量较之前显著增加[14-19]。自2003年后,湖口年均倒灌现象较三峡工程实施前呈总体减弱趋势,频频出现湖水提前汇入长江的现象,鄱阳湖湖区汛期提前结束,是造成汛期水体面积在2005年后下降趋势显著原因之一。且已有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入湖年径流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年代差异,21世纪00年代是入湖径流量的偏少期,这也对2005年后湖泊水体面积下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
3.3 鄱阳湖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与湖泊水体面积响应
通过对鄱阳湖流域6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统计分析,归纳出鄱阳湖流域1980—2015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表4,图7):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除水体以外,以林地、耕地为主,多年保持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草地次之,城镇与未利用土地占比最少。1980—2015年35 a中,耕地总体呈减小趋势,动态度为-0.34%; 林地总体变化幅度不大,略呈减少趋势,动态度0.15%; 草地总体呈下降趋势,动态度-0.21%; 城乡工建用地总体呈上升趋势,动态度1.36%; 未利用土地总体呈下降趋势,动态度-1.52%。1980—2015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未利用土地减少与城乡工建用地增加,未利用土地由1 163 km2下降至543 km2,城乡工建用地由2 501 km2上升至3 694 km2; 其余土地利用面积有增有减,但其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各时期变化幅度不同,自2015年后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于稳定,且城乡工建用地出现了首次下降,沼泽地、裸土地面积出现了首次增长。
由图7可见,主要是城乡工建用地面积增长、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对鄱阳湖汛期湖泊水体面积变化产生影响。在19世纪90年代之后城镇化规模更大,速度更快。城镇化加速发展下流域内城乡工建用地面积增大,城乡工建用地面积增加,湿地等未利用土地类型面积减少,导致流域内产水量增加,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致使90年代末湖泊水体面积呈增长趋势[13,21-23]。1998年后国家实施“退田还湖”政策,使流域内农田面积减少,湿地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另外90年代末流域内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开展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该区的林地面积在21世纪后增加; 并自2012年起,江西政府开始实施沿鄱阳湖生态移民政策,对湖区核心保护区内禁止围湖造地,使得流域湿地水涵养功能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洪水发生频率下降,湖区洪涝灾害情况得到改善,汛期平均水体面积缩小[23-25]。
图7 鄱阳湖流域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