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区域的生态安全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即矿区生态安全状况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发生变化,对矿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选取1999年、2008年以及2018年3个时间点,利用上述评价模型对焦作矿区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得出的结果见表6。
3.1 时间变化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1999—2018年焦作矿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焦作矿区生态安全状况在逐渐改善。其中,1999—2008年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8年呈现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29.63上升到2008年的52.39再下降到2018年的50.26,20 a来,矿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上升了20.63。除1999年整体处于生态恶劣状态之外,其余两年均处于生态预警状态。根据上述计算与分析结果,得到每一年生态状况对比,见表7。
1999—2008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数呈现上升态势。这主要是因为:为了摆脱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命运,1999年焦作市政府做出了第二次转型的战略决策,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提出要把人文、自然、社会景观相结合,主打山水,为此,焦作对城市环境进行大力治理,在这期间植被覆盖度、人均GDP、人均粮食产量以及土地复垦治理率等指标持续上升,城镇化率随之上升。
2008—2018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数稍有下降。这主要是因为:2002—2012年被称为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在这期间焦作矿区仍然在大力开采煤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矿塌陷区面积逐渐增大。此外,焦作市于2008年被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并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到2018年转型已经初见成效,在这期间,工业发展带来的水土污染也愈发严重,单位耕地农药以及化肥负荷加大,交通网密度也逐渐加大,这些都对矿区生态安全状况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1999—2018年,焦作矿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生态恶劣到生态预警,但是离生态良好以及生态安全状态仍有一定的距离,仍然需要加大力度治理生态问题。
3.2 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为了探究焦作矿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演变情况,对全区4个县区的生态安全评价进行研究,以此了解不同区域的生态安全演变趋势。根据上述计算过程,结合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标准,以县区为单位,并利用Excel表格统计,得出每个县区不同村庄的生态安全值对比图,见图1。
20a来,研究区北部地区生态安全指数高于其他区域,东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指数低于其他区域。4个县区中,修武县生态安全指数高于其他3个区域,山阳区生态安全指数较低,辉县市一直处于生态较差状态,山阳区一直处于生态较差与生态恶劣状态,但生态恶劣状态区域在逐渐减少。整体来看生态良好以及生态预警区域逐年增多,生态安全指数由外向内逐渐增大。
(1)1999年,修武县和辉县市均处于生态较差状态,而马村区均处于生态恶劣状态,山阳区76.92%处于生态恶劣状态,23.08%处于生态较差状态,修武县和辉县市的生态安全状况整体高于马村区和山阳区。
(2)2008年,修武县92.85%处于生态良好状态,7.15%处于生态预警状,马村区12.73%处于生态良好状态,29.09%处于生态预警状态,58.18%生态较差状态,辉县市4.00%处于生态预警状态,96.00%处于生态较差状态,山阳区84.62%处于生态较差状态,15.38%处于生态恶劣状态,修武县的生态安全状况整体高于马村区、辉县市和山阳区。
(3)2018年,修武县14.29%处于生态良好状态,76.19%处于生态预警状态,9.52%处于生态较差状态,马村区29.09%处于生态良好状态,65.46%处于生态预警状态,5.45%处于生态较差状态,辉县市全部处于生态较差状态,山阳区84.62%处于生态较差状态,15.38%处于生态恶劣状态,修武县和马村区生态安全状况整体高于辉县市和山阳区。
图1 修武县、辉县市、马村区以及山阳区生态安全对比
焦作矿区生态安全状况发展不均,不同区域发展状况不同。其中,修武县和辉县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马村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山阳区53.96%呈现上升趋势,46.04%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矿区位置分布图以及县区生态安全对比图,可以发现,现已关停的小马矿和冯营矿位于修武县和马村区以及山阳区; 资源枯竭的中马矿、韩王矿和演马矿位于山阳区和马村区; 目前仍在开采的九里山矿和古汉山矿位于马村区和辉县市,矿区开采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区生态状况。此外,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强度、塌陷区面积等等以及人类与生物活动都影响着矿区的生态安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