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俊,宋振江,李争.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03):301-307,313.
 YANG jun,SONG Zhenjiang,LI Zheng.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afety Based on PSR Method —The Case Study of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 of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7,24(03):301-307,313.
点击复制

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宋振江,杨俊,李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粮复合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相山铀矿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3):355-360.
[2] 崔明哲,杨凤海,李佳.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哈尔滨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84-187.
[3] 蔡海生,张学玲,周丙娟.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9(2):18-22.
[4] 蔡海生,陈美球,赵小敏.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270-275.
[5] 周喜应.浅谈我国的农药与粮食安全[J].今日农药,2014(11):14-16.
[6] 曾靖,常春华,王雅鹏.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化肥投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66-70.
[7]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基于"良田种树风"的一个分析[J].南方经济,2009(6):15-24.
[8] 刘红,何蒲明.农业机械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14(5):3-5.
[9] 张宗毅,刘小伟,张萌.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贡献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6):595-603.
[10] Xiaoqing S, Zhu O. 1999-2007年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2,67(6):793-803.
[11] 谢平,文倩,孙水娟,等.基于人粮关系的湖南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274-277.
[12] 王静,黄晓宇,郑振源,等.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5):35-38.
[13] 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45-49.
[14] 金姝兰,侯立春,徐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与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08-212.
[15] HualinXIE,GuiyingLIU.1998-2012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差异及动因[J].地理学报,2015,70(4):604-614.
[16] 翟荣新,刘彦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6):49-54.
[17] 金涛,陆建飞.江苏省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地域分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405-408.
[18] 毕安平,朱鹤健.基于PSR模型的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研究:以朱溪河流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8):1023-1030.
[19] 宋振江,杨俊,李争.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例[C]//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6:641-649.
[20] 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3):83-87.
[21] 冷疏影,李秀彬.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国际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1999,54(2):177-185.
[22] 殷克东,赵昕,薛俊波.基于PSR模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2,16(5):62-66.
[23] 李争,朱青,花明,等.基于PSR模型的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2):249-252.
[24] 颜利,王金坑,黄浩.基于PSR框架模型的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1):107-113.
[25] 吕建树,吴泉源,张祖陆,等.基于RS和GIS的济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28-935.
[26] 黄伟生,彭佩钦,苏以荣,等.洞庭湖区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3):756-760.
[27] 赵宏波,马延吉.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以吉林省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515-524.
[28] 王千,金晓斌,周寅康.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及空间聚集格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8):338-344.
[29] 徐辉,雷国平,崔登攀,等.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180-184.
[30] 贾书楠,孙睿,夏显力,等.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3):164-169.
[31] 岳秋丽,刘传林.基于PSR模型的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3):176-179.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6-05-07;改回日期:2016-06-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矿粮复合区耕地利用生态缓解机制研究”(14YJC630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矿粮复合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与缓解机制研究”(415015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户家庭分工演进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不同类型农区的经验分析”(41201118);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江西省矿粮复合区耕地利用生态缓解途径及价值评估研究”(15GL40);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重点项目:江西省矿产资源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化与提升路径研究(15JJ03);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抚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经济学分析及治理机制研究”(16k02);测绘地理信息江西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资助
作者简介:杨俊(1984-),男,湖北荆门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E-mail:yjun@ecit.cn
通讯作者:宋振江(1991-),男,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管理。E-mail:tgsongzhenjiang@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