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玲玲,曾光明,黄国和,等.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J].生态学报,2005,25(12):3406-3410.
[2] 钱进,王超,王沛,等.河湖滨岸缓冲带净污机理及适宜宽度研究进展[J].水利科学进展,2009,20(1):139-144.
[3] 秦伯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探究[J].湖泊科学,2002,14(3):194-202.
[4] 杨荣敏,李宽意,王传海,等.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274-278.
[5] 刘文静,张平究,董国政,等.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磷素组分特征变化[J].生态学报,2014,34(10):2654-2662.
[6] 陈强.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及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7] 喻甦.中国石漠化分布现状与特点[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2):53-55.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9] 沈德福,李世杰.桂林岩溶湿地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0,16(4):517-526.
[10] 尚文,杨永兴.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特征、规律与过程[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257-3265.
[11] 田昆,陆梅.云南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J].湖泊科学,2004,16(1):25-30.
[12] 吴春笃,王悦.北固湿地底泥氮磷释放特征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4):10-14.
[13] 王磊,李林.太湖湖滨湿地沉积物氮磷与2种挺水植物氮磷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0):1523-1529.
[14] 王佩,卢少勇,王殿武.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4):703-709.
[15] 甘树,卢少勇,秦普丰,等.太湖西岸湖滨带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评价[J].环境科学,2012,9(33):3065-3070.
[16] 田自强,郑丙辉,张雷.西太湖湖滨已恢复与受损芦苇湿地环境功能比较[J].生态学报,2006,26(8):2625-2633.
[17] 刘绍雄,王明月,杨宇明,等.剑湖湿地湖滨带5种植物群落类型氮和磷的根际效应[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10):73-77.
[18] 吴永红,胡俊,金向东,等.滇池典型湖湾沉积物氮磷化学特征及疏浚层推算[J].环境科学,2005,26(4):77-82.
[19] 赵兴青,杨柳燕,于振洋,等.太湖沉积物理化性质及营养盐的时空变化[J].湖泊科学,2007,19(6):698-672.
[20] 孙宁波,王宇庭,孙春光,等.黄河三角洲水库底泥中氮、磷特征及其与水体磷富营养化关系[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274-278.
[21] 陈如海,詹良通,陈云敏,等.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4):493-498.
[22] 邵亚,蔡崇法,赵悦.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中磷形态及分布特征[J].环境工程学报,2014,12(2):340-346.
[23] 张台凡,宋进喜,杨小刚,等.渭陕西段沉积物中总磷、总氮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5):1393-1399.
[24] Stottmeister U, Wiebner A, Kuschk P, et a1. Effects of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03,22(2):93-117.
[25] 李莎莎.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水-基质-植物系统的净化功能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1.
[26] 崔丽娟,李伟,张曼胤,等.不同湿地植物对污水中氮磷去除的贡献[J].湖泊科学,2011,23(2):203-208.
[27] 许国云,段宗亮,田昆,等.滇西北高原主要湿地挺水植物净化氮磷效应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4,12(2):1-6.
[28] 雷泽湘,徐德兰,顾继光,等.太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对湖泊营养盐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2):698-704.
[29] 徐治国,何岩,闫百兴,等.营养物及水位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25(1):87-92.
[30] 鲁静,周虹,霞田广宇,等.洱海流域44种湿地植物的氮磷含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3):0709-0715.
[31] 姜凯.水塘湿地截留和净化农业面源污染物特征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32] 王震宇,温胜芳,李锋民,等.南四湖湿地六种水生植物的磷素根际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S):64-68.
收稿日期:2016-03-17;改回日期:2016-03-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69030;31460195);云南省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生态学)建设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项目(515006046)
作者简介:詹乃才(1990-),男,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E-mail:zhannaicai5453@126.com
通讯作者:刘云根(1978-),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和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henryliu1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