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兆峰,余含.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165-171.
[2] 杨建翠.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九寨沟县旅游城镇形成机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137-140.
[3]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4] 张英,陈俊合,熊焰.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5):155-158.
[5] 梁坤,杜靖川,吕宛青.西南地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J].经济管理,2014,36(12):125-134.
[6] 唐新平,刘彬,麻学锋.湘西地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5):52-60.
[7] 张春燕.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4(14):28-31.
[8] 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5,35(7):72-78.
[9] 张佩佩,董锁成,李泽红,等.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33-38.
[10] 张云峰,陈洪全.江苏沿海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量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13-116.
[11] 张引,杨庆媛,闵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5):817-828.
[12] 裴玮.基于面板数据的西南地区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3):31-36.
[13] 翁钢民,韩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2(9):130-131,145.
[14] 李雪.青岛市旅游生态环境影响动态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4(4):87-91.
[15] 胡振鹏,黄晓杏,傅春,等.环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定量比较及演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2):2012-2020.
[16] 许辉云,郑涵丹,伍蕾.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六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7,20(4):84-92.
[17] 荣慧芳,张乐勤,严超.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3):230-235.
[18]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19] 刘承良,熊剑平,龚晓琴,等.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650-1654.
收稿日期:2018-09-06;改回日期:2018-1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139,51778002);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NSKQ2015D24)
作者简介:荣慧芳(1984-),女,河南商丘人,博士研究生,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及城市地理学。E-mail:ronghuifang96@163.com
通讯作者:陶卓民(1963-),男,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与市场研究。E-mail:Taozm@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