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EI Xia.Research on 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5,12(02):157-162.
Copy

Research on 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

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7号)[Z].1994.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 黎洁.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实现方式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3):25-27.
[4] 韩念勇.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46-48.
[5] 张炜.略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J].财经科学,2002,(S):386-387.
[6] 王义民,李兴成.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J].社会科学家,1999,76(2):39-42.
[7] 李春生,娄玉芹.关于发展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9(3):49-55.
[8] 殷红梅,杨龙.贵州喀斯特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3):78-81.
[9] 文军,魏美才.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4):41-44.
[10] 温艳玲,梁兆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开发[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7(3):211-214.
[11] 苏维词,朱文孝.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1):88-91.
[12] 王跃华,杨桂华.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0,(6):33-35.
[13] 艾怀森,施晓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及观鸟旅游[J].云南林业科技,1997,(1):71-74.
[14] 杨兆萍,焦黎.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9,(3):44-51.
[15] 林长春.管涔山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28-31.
[16] 李惠君,庄大昌.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19-21.
[17] 李其,代合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3):81-84.
[18] 吴宁.罗平万峰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旅游资源及开展生态旅游设想[J].林业调查规划,2003,(2):57-60.
[19] 薛达元.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类型及其评估方法[J].农村生态环境,1999,15(2):23-26.
[20] 薛达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2000,(2):45-48.
[21] 程占红,张金屯.芦芽山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区划[J].山地学报,2002,(3):375-379.
[22] 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3):51-54.
[23] 曹新向,丁圣彦.探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景观生态调控[J].生态经济,2002,(12):81-83.
[24] 舒伯阳,张立明.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化设计[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6-59.
[25] 李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2,(5):36-40.
[26] 张正雄,周新年.生态旅游景区简易悬索桥设计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2):19-22.
[27] 肖光明.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浅析——以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1,(3):45-49.
[28] 李晶,王秀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科考旅游开发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6-49.
[29] 李敏.青年旅馆与生态旅游——青年旅馆模式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适用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60-64.
[30] 黄晓玲,林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02,(4):31-35.
[31] 王玉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1):23-25.
[32] 李正波.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几点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0,(4):43-45.
[33] 文传浩,杨桂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2002,18(4):67-70.
[34] 李晟之.小规模保护区旅游开发的选择——王朗自然保护区对生态旅游的探索[J].农村经济,2003,(1):30-34.
[35] 程占红,张金屯.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4-69.
[36] 沈晔.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规划[J].软科学,2001,(3):52-55.
[37] 黄晓玲,谢志忠,林盛.论自然保护区环境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20-23.
[38] 朱颜明,王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J].山地学报,1999,(4):71-73.
[39] 宋秀杰,赵彤润.松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环境影响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7,(3):87-89.
[40] 程占红,张金屯.天龙山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0,20(2):61-65.
[41] 刘鸿雁,张金海.旅游干扰对香山黄栌林的影响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7,(2):29-33.
[42] 俞穆清,朱颜明.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49-52.
[43] 刘春艳,李文军.自然保护区旅游的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1,(5):63-66.
[44] 杨兆萍,张小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以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0,20(5):65-68.
[45] 文传浩,杨桂华,王焕校.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2):365-368.
[46] 彭越,李立华,艾南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的生态影响[J].四川环境,2002,21(3):33-35.
[47] 方躬勇,李健,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4):56-57.
[48] 王献溥.保护区怎样迎接生态旅游挑战[J].植物杂志,1998,(4):14-16.
[49] 徐海根.中国自然保护区经费政策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13.
[50] 许学工,Paul FJ Eagles.,张茵.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1] 徐海根,贺苏宁,等.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J].资源科学,2001,(1):60-63.
[52] 翟惟东,马乃喜.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中国环境科学,2000,(4):33-36.
[53] 孙根年.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1998,(6):28-31.
[54] 张茵,许学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100-104.
[55] 诸葛仁,陈挺舫,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机制的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2000,16(1):66-70.
[56] 杨桂华,明庆忠.滇西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0,(9):81-83.
Similar References:

Memo

-

Last Update: 1900-01-01

Online:14156       Total Traffic Statistics:27416878

Website Copyright: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haanxi ICP No.11014090-10
Tel: 029-87012705 Address: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 26, Xinong Road, Yangling, Shaanxi Postcode: 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