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时空演变特征
从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图1),2000年,沈阳、大连、鞍山、哈尔滨和大庆5个城市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仅有长春处于中高水平发展阶段,其他28个城市均处于中等和中低水平阶段; 2005年,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城市减少到3个城市,为沈阳、大连和哈尔滨,鞍山和大庆则下降到中高水平发展阶段,长春及其他城市所处阶段不变; 2010年,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变为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4个城市,大庆下降为中高水平发展阶段,其他城市均处于中等和中低水平阶段; 到2015年各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与2010年总体上基本保持一致。此外,从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和大庆这5个持续处于中高和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动趋势来看(图2),整个研究期间,大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属于引领性城市; 沈阳市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且变化幅度不大; 长春市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0年后从中高水平发展阶段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 哈尔滨市虽然持续处在高水平发展阶段但呈波动下降趋势; 大庆市于2005年后由高水平发展阶段进入中高发展水平阶段,呈现下降趋势。
从城市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图1),对于城市经济子系统而言,沈阳和大连在4个阶段中均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实力最强的2个城市; 长春与哈尔滨2个省会城市分别从2000年的中等、中高发展水平提升到2015年的高水平发展阶段,呈现出增长趋势; 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因资源逐步枯竭由2000年的高水平下降到中等发展水平,并表现为持续降低趋势; 其他城市均低于中等发展水平且所占比重较高。对于城市社会子系统而言,沈阳、大连以及哈尔滨3个城市始终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其他城市中仅有长春在2005年和鞍山在2000年处在高水平阶段,长春自2005年以后持续维持在中高发展水平,而鞍山在2005年处于中高发展水平之后下降为中等发展水平阶段; 抚顺、大庆与齐齐哈尔在2000年和2005年维持在中高发展水平,而在2010年和2015年下降到中等发展水平; 七台河和牡丹江仅在2000年为中高发展水平,之后下降到中等及中低发展水平; 其他城市中,本溪、盘锦、吉林、白山和绥化5个城市只有在2005年处在中高发展水平,其他年份处在中等及中低发展水平。对城市生态环境子系统而言,2000年城市生态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沈阳、大连、抚顺等21个城市均处于高发展水平,剩余的13个城市处在中高发展水平; 2005年,仅有沈阳和大庆处在中高发展水平,处在中等发展水平的有大连、长春和吉林等7个城市,其他均处在中低发展水平; 2010年,仅有沈阳和大连处在中高发展水平,长春、哈尔滨和大庆3个城市维持在中等发展水平,其他城市均处在中低发展水平; 到2015年,仅有沈阳、大连和长春处在中高发展水平,哈尔滨和大庆处在中等发展水平,其他处在中低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总体来看,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处于中高和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城市总体上仅有5个城市,处于中等和中低水平阶段的城市所占比重较大。对于各子系统而言,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城市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亦不高,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较大,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失业率增加等因素。并且,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加大,导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急剧下降,同时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尽管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但由于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方面投入仍然不足,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仍旧受到制约,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因此,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
图1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东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时空演变
图2 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和大庆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
2.2 东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分异特征
从空间分异情况来看(图3),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于哈大铁路沿线,这与其区位与交通优势密切相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下降趋势,以葫芦岛、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等市最为明显。从省域来看,对于辽宁省而言,沈阳和大连两市引领发展,“双核”特征较为显著; 吉林省整体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省会城市长春市形成单中心引领区,“中心—外围”特征较为突出; 黑龙江省内西南部的哈尔滨、大庆和牡丹江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东北部的伊春、鹤岗和佳木斯等城市,形成具有明显差异的两带,西南带以哈尔滨为中心,以大庆为副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整体明显高于东北带,两带的两极分化特征较为显著。
图3 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东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从发展阶段来看,2000年,南部地区形成沈阳—鞍山—大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水平发展轴,中部地区形成哈尔滨、大庆、长春为主要城市的高—中高水平发展区,北部地区则为中低发展水平区,空间分异特征显著; 到2005年,由于鞍山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辽宁省内沈阳和大连的“双核”特征显著。哈长地区则以哈尔滨为中心,以长春和大庆为副中心,周边地区较低。葫芦岛、锦州、朝阳、阜新、白城、松原、四平、辽源、白山、通化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形成“V”字型“凹槽区”; 到2010年,沈阳和大连在辽宁省的“双核”特征依然突出,哈尔滨和长春两个省会城市形成高水平发展区,在哈大经济走廊上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这4大城市引领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15年,与2005年比较而言,总体上空间分异特征变化不大,依然表现为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4大城市引领格局。
2.3 城市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
由图4可知,研究期间,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和大庆的城市耦合协调度持续较高,大于0.6,城市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较强,这些城市多是东北地区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及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城市。牡丹江、吉林、抚顺、本溪一直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 齐齐哈尔在2010年子系统间衰退明显,呈现濒临失调的状态,究其原因与污染物排放量、失业率增加、经济增长速度慢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2010年齐齐哈尔的污染物排放量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峰,环境治理力度较低,失业率增加明显,使得整个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整体而言,东北地区大多数城市一直面临着衰退失调的困境,对全域城市发展有着很强的制约效应。因此,如何提升城市之间以及各城市自身的协调发展今后东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图4 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东北地区城市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