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创新”(18ZDA053)
第一作者:张建宁(1968—),男,甘肃庄浪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研究。E-mail:zjn_nx@163.com 通信作者:陈璎亭(1997—),女,江西鹰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耕地保护与国土空间优化。E-mail:ytingchen5@gmail.com
(1.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信息中心, 银川 750002;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3.自然资源部 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 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 武汉 430074)
(1.Information Center of Natural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2,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3.Key Laboratory for Rule of Law Studi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Wuhan 430074, China; 4.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事关人类福祉和地球未来[1],是当今人类面临的较为紧迫的全球性挑战。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显示,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退化比重已接近60%[2],同时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日益活跃[3-4],由此引发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土地利用变化不仅会重新塑造地表自然景观,还会深刻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实现[5]。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测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6-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是指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和自然资本用经济法则所做的估计[8]。土地利用变化诱发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可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征[9]。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县域[10]、省域、流域[11]、城市群[12]和国家[13]等不同区域、不同尺度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和ESV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焦于ESV变化的时空特征。基于土地覆盖类型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4],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ESV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空间自相关[10]、空间回归[15]、地理探测器等[16]分析方法,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ESV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17]。二是探讨生态政策对ESV的影响,以此评估相关政策实施的生态效益。如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ESV的演变规律[18],为土地利用规划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进提供参考[19]。三是通过FLUS,CA-Markov等模型预测和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20],估算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情况[21],以此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这些研究均无一例外地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了区域ESV。然而,上述已有研究大多是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为研究对象,鲜有单一地类变化对ESV损益影响的研究,尤其是耕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耕地是生态与经济功能相互转化中最为灵活的土地类型与稀缺资源[22],耕地利用变化方向、程度影响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23],耕地转为生态用地是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的主要原因,而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区域生态系统功能[24]。因此,测度ESV对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更加深刻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关系,也可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耕地利用变化对ESV影响的研究尚未引起关注。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与干旱、半干旱地区接壤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和牧业的交错地带[25],具有阻隔荒漠南侵、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是我国中东部平原农区的生态屏障[26]。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一类重要的农业空间,其经济形态不同于农区和牧区。长期以来,该区域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城市化和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地类的转换频繁,而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对区域发展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深刻影响。因此,研究该区域耕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对于指导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资源循环的生态农牧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鉴于此,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作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2013年、2017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在GIS、地学信息图谱和当量因子等方法的支持下,测度吴忠市ESV的演变规律,并探讨ESV对耕地变化的响应,以期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科学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吴忠市(东经105°17'—107°47',北纬36°34'—38°15')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高程1 047~2 603 m,辖利通区、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和青铜峡市5个行政区。吴忠市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地势由北向南逐步升高,地貌形态各异,从北向南依次为黄河冲积平原、毛乌素沙漠、鄂尔多斯台地、黄土丘陵,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衔接地带。吴忠市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常年平均气温9.3℃,年均降雨量维持在184.6~273.5 mm,气候干燥且蒸发强烈。2017年,吴忠市人口总数为140.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508.11亿元,占宁夏全区比例分别为20.59%,14.76%。
2017年,吴忠市总面积约为167.68万hm2,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等,其中,耕地和草地是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2.52%,51.59%。2009—2017年吴忠市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表现为生态用地大规模减少,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具体而言,建设用地(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共增加了12 580.97 hm2,耕地面积减少了885 135.42 hm2,生态用地(包括林地、草地、园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共减少了20 555.03 hm2,其中,草地和林地减少规模较大,分别减少了17 297.39,3 185.36 hm2。
研究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行政区划数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信息中心(自治区自然资源档案馆)提供,其中,土地利用数据为吴忠市2009年、201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将吴忠市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个一级类,编码设置为1—8。采用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应年份统计年鉴,粮食价格数据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http://lswz.nx.gov.cn/nxlsj/schq/20180109/22395.html)。
研究采用土地利用图谱表征吴忠市2009—2017年的耕地利用空间变化过程。土地利用图谱法是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过程的重要方法,由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基础发展而来[27],描述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与传统的统计分析及静态化表示方法相比,该方法弥补了非空间属性数据在地理位置变化上表达的不足[28]。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在3个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一般将图谱变化分为5种类型[29]:稳定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反复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表1)。研究以2009年的耕地图斑为基(初)期的分析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对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进行地图代数运算,其中,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土地利用编码分别作为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生成具有3位数编码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每一个图谱单元均记录着单元土地类型在不同采样时间点上的状况,直观地展现了耕地利用的演变历程。
谢高地等[30]参考Costanza的全球生物圈ESV测算成果,对我国多位生态领域的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制定出了中国生态系统ESV当量因子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价值评价体系,已被学者广泛采用[31-32]。ESV当量因子是指某类生态系统某种服务价值的相对贡献大小[33]。通过粮食产量经济价值系数修正,可计算归纳出吴忠市ESV当量因子。宁夏全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数据显示,3类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稻谷和玉米的收购均价分别为2.63,2.82,1.78元/kg(2017年12月26日),三者平均价格为2.41元/kg。查阅宁夏2009—2017年统计年鉴,得到2009—2017年宁夏全区年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2 277.45 kg/hm2。根据已有研究成果[30],1个标准单位ESV当量因子等于当年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1/7,参考宁夏全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平均粮食价格,计算得到吴忠市ESV当量因子为784.09元/hm2,再根据谢高地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ESV当量可计算出吴忠市单位面积ESV系数(表2)。
表2 吴忠市单位面积ESV系数元/hm2
在进行吴忠市ESV的测算时,按照以下原则将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类型建立对应关系:耕地对应农田,林地对应森林,其他土地(看作未利用土地)对应荒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对应河流/湖泊,园地取耕地和林地之和的1/2,并假定建设用地的价值系数当量为0[22,31]。按表2进行汇总后得到吴忠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价值系数,进而计算出吴忠市ESV,具体计算公式为:
ESVi=Pi×Si (1)
式中:ESVi为研究区域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Si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Pi为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类型i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加总后即可得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009—2017年,吴忠市ESV逐年降低,由2009年的158.26亿元降低至2017年的156.46亿元,降幅为1.14%(图1)。从数量上看,一级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价值占比最高,2009—2017年均超过50%,文化服务总价值占比最低,该期间低于7%; 二级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中,吴忠市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最具优势地位,两者价值总和在各研究时点的ESV中占比超过30%; 水文调节、气候调节、气体调节和废物处理的生态系统服务也较为突出,四者价值在各研究时点的ESV中占比均超过10%; 而提供美学景观、原材料生产和食物生产的生态系统服务处于劣势地位,三者价值在各研究时点的ESV中占比均未超过7%。从变化趋势上看,2009—2017年各一级类型ESV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二级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中,除食物生产价值在2013—2017年有小幅(0.15%)升高外,其他各项ESV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食物生产价值的升高得益于后期耕地面积的增长。
2009—2017年,吴忠市各地类单项ESV变化趋势不明显(图2),且地类间各单项ESV差异较大。具体而言,ESV最高的地类为草地,除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服务外,草地其他各单项ESV均远高于其他地类。ESV最低的地类(除建设用地外)为其他土地,其各单项ESV均较低。耕地的食物生产价值较高,林地除食物生产和废物处理服务外,其余各项ESV均较高。
2009—2017年,吴忠市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不考虑稳定型),面积分别为4 231.20,1 858.89 hm2,总占比高达99.54%,反复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面积相对较小,占比分别为0.31%,0.15%(图3)。前期变化型以“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耕地→交通运输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类型为主,在4种变化模式中总占比高达57.71%。后期变化型以“耕地→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类型为主,占比20.40%。反复变化型面积较小,以“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耕地”类型为主,占比0.31%,反复变化型表明吴忠市2009—2013年部分耕地可能存在不合理利用的现象,并在2013—2017年又重新转换为耕地。持续变化型面积最小,以“耕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类型为主,占比0.11%。
围绕“前期变化、后期变化、反复变化和持续变化”4种耕地利用变化模式,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变化模式对吴忠市总ESV(图4)和单项ESV的影响(图5),由于在反复变化模式下,各单项ESV在2017年保持不变,因此分析单项ESV变化时不作讨论。
由图4可知,从变化模式上看,2009—2017年,吴忠市在前期变化、后期变化和持续变化3种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下,总ESV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在反复变化模式下,由于最终都转为耕地,ESV在2017年保持不变。具体而言,前期变化模式下ESV损失最大,达到1 981.94万元,后期变化模式下ESV损失次之,为815.76万元,持续变化模式下ESV损失最小,仅为5.48万元。在持续变化类型中,进一步分析“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可知,虽然前期“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促使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以及ESV的提升,但后期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明显,最终致使ESV显著降低。前期变化和后期变化类型中,虽然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和退化在同时发生,但因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且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后ESV系数骤降,致使局部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无法弥补大范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因此,在前期变化和后期变化的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下,吴忠市2009—2017年的ESV均有所损失。
从变化过程来看,前期和后期变化类型中,耕地最终转换为林地、草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ESV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由此可见,“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对吴忠市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相反,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持续扩张是导致吴忠市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前期和后期变化类型中,耕地最终转换为建设用地,ESV大幅降低。耕地在不同变化模式下,变化过程的不同导致ESV损益呈现显著性差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退耕作为吴忠市耕地转移的主要动力,可通过合理调控二者的规模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由图5可知,2009—2017年,吴忠市因耕地利用变化引起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在前期变化和后期变化模式下,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和退化现象在同时发生; 而在持续变化模式下,生态系统功能均在退化,表现为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降低。具体而言,在前期变化模式下,由于建设用地扩张,吴忠市提供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功能退化严重,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失。其中,调节服务价值损失最大,净损失917.07万元; 支持服务价值次之,净损失为639.39万元; 供给服务净损失为421.71万元; 文化服务净损失较小,仅3.78万元,得益于部分耕地转换为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后带来的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在后期变化模式下,吴忠市提供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供给服务的功能因建设用地扩张而退化严重,但提供文化服务的功能退化程度较轻,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价值损失较大,净损失分别为316.65万元和316.82万元; 供给服务价值净损失相对较小,为190.52万元; 而文化服务价值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净增加8.22万元,得益于部分耕地转换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后带来的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在持续变化模式下,虽然生态系统功能均在退化,但耕地转移面积较小。因此,吴忠市在此模式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程度较轻,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较小。
研究以吴忠市2009年、2013年、2017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图谱以及当量因子法对吴忠市2009—2017年ESV演变及对耕地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2009—2017年,吴忠市ESV逐年降低。一级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价值最高,二级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中,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最具优势地位。ESV最高的地类为草地,最低的为其他土地。(2)2009—2017年吴忠市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不考虑稳定型),反复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面积相对较小。(3)2009—2017年,吴忠市在前期变化、后期变化和持续变化3种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下,ESV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前期变化型的ESV损失最大,持续变化型的ESV损失最小。此外,吴忠市由耕地利用变化引起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不同。“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对吴忠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持续扩张是导致吴忠市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
2009—2017年,吴忠市生态用地数量减少,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导致ESV逐年降低。由于耕地的ESV系数小于林地、园地、草地以及水域,大于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当耕地向大于自身系数的地类转变时,ESV升高,反之ESV降低。基于吴忠市4种耕地变化模式可知,在前期变化和后期变化的耕地利用模式下,吴忠市“生态退耕”效果不显著,而建设用地却大肆扩张,局部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无法弥补大范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的ESV损失。因此,吴忠市今后仍需适当扩大生态退耕规模,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导致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问题。吴忠市持续变化类型的耕地利用不尽合理,大部分都转为建设用地,导致ESV降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是在“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下,地方政府迫不得已采取其他方式占用耕地,即“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利用模式,但这一模式降低了生态退耕实施成效,损害了生态系统功能,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应合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如以建设用地减量规划为导向,严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改变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趋势,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34]。此外,新增建设用地应不占或者尽量少占耕地,同时要避免“变相式”侵占耕地的现象。在反复变化的耕地利用模式中,其最终的地类仍为耕地,虽然ESV最终保持不变,但从理论上看,前期从耕作土壤改造为其他土壤后,土壤的各项物理性状会发生变化,后期可能会导致耕作土壤层退化,造成肥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在耕地利用时应尽量避免反复变化型这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是我国中东部平原农区的生态屏障,也是一类重要的农业空间,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本文科学评估了吴忠市2009—2017年的ESV,揭示了ESV对耕地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吴忠市土地利用科学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决策参考,进而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采用一级分类标准对吴忠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归类,未作进一步细化,并将建设用地的ESV系数假定为0,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所估算的ESV结果有待精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绝对准确的价格标签,探究土地利用演变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边际变化才是主要目的。另外,有学者表明ESV存在空间异质性,由于地球表面物理参数的变化,在同一地类中,ESV可能不同[6]。而研究采用谢高地的“当量因子法”时,同一地类的ESV系数相等,即假定了相同地类的单位面积ESV相等,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下一步工作中,拟通过细化土地利用类型、采用不同ESV估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提高估算结果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