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基于MCR模型的“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
3.1.1 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值分区
以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值计算结果为依据,参照相关文献空间适宜性分区情况[22,24]及迭力素村庄发展定位,将空间适宜性分区划分为5类,分别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优化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宜开发区。其中,生态保护区为生态源地集聚区,建设阻力最大,村域生态最佳区; 生态优化区中建设阻力值较高,生态服务价值潜力大,能够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空间; 禁止开发区中生态与建设扩张阻力差值区间均为负值,建设适宜性较差,应避免开展建设活动; 限制开发区中建设阻力值显著降低,可适当开展村庄建设,但为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无序扩张,应尽量减少占用; 适宜开发区中建设阻力最小,是优化居民点用地的核心区。各分区差值及面积统计见表2。
3.1.2 “三生空间”适宜性分区结果与分析
统计各适宜性分区面积显示,生态保护区面积仅占11.83%,生态最适宜区偏小,村域生态稳定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生态优化区与禁止开发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6.93%和27.17%,共计54.10%,总体规模偏大。其中,生态优化区所处最小累积阻力差值区间为负值,说明该范围内生态适宜性高,生态质量提升空间大。禁止开发区面积占比最大且最小累积阻力差值为负值,生态适宜性稍好。限制开发区占比为20.39%,最小累计阻力差值区间涵盖正、负值,表明该区域内既适宜建设开发又适宜生态保护,但参照生态优先原则,应开展对生态环境有涵养作用的生产作业活动; 适宜开发区面积占比为13.68%,规模偏小且阻力差值区间均为正值,建设适宜性强,是村民生活的主要聚集地。
从空间分布上看,详见图3,空间适宜性分区表现为圈层分布,生态适宜性由四周向中心逐步减弱。生态保护区分布于村域四周,规模小、分散式分布,南部区域整体多于北部; 生态优化区毗邻生态保护区,空间分布不均匀,倾向于东南侧; 禁止开发区呈“闭合”布局,南侧区域稍高于北侧; 限制开发区在东南侧有延伸,且有居民点分布于其中; 适宜开发区位于迭力素村中心,含两个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强。
3.2 “三生空间”格局优化
按照空间适宜性、功能主导性重要性及生态敏感性原则,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结合村土地利用现状及村庄发展定位,对迭力素“三生空间”格局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见图4,“三生空间”土地利用现状详见表3。
将生态保护区确定为生态空间,由于生态保护区中对生态涵养作用较强的林地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约占57.51%,为迭力素村生态最适宜区,因此,生态保护区直接确定为生态空间。
将生态优化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确定为生产空间。生态优化区是功能交叉区域,生态优化区中林地与耕地数量上占比相近,兼具生态与生产双重功能,同时,迭力素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为主,因此,生态优化区宜划入生产空间; 禁止开发区中耕地数量优势明显占56.89%,且拥有耕地数量为各适宜性分区中数量最多,生产功能表现突出,定为生产空间较为合理; 限制开发区中虽有农村居民点分布其中,但耕地数量比重大为70.90%,建设活动开展受限,生产功能为其主导,因此宜划入生产空间。
将适宜开发区确定为生活空间。适宜开发区中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各配套设施建设稍良好,是村民生活主要集聚地。且建设用地面积大,建设适宜性强,因此,宜划入生活空间。
3.3 “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迭力素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型村庄,远离中心城区,村庄转型动力不足,发展缺少契机,结合迭力素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等条件,将“以现代化农业为主,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田园村庄”为其村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趋于“生态空间功能化,生产空间规模化,生活空间品质化”,实现“生产高效、生活舒适、生态宜居”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3.3.1 生态空间重功能
迭力素村生态适宜区以“散、小”为特征,为有效保护现有生态空间应重视生态用地的保护。依照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分析,林地空间布局上或与耕地相毗邻,或散乱分布于耕地中,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为防止现有林地规模的不减少,应强化村委会监管职能,保障现有生态性用地规模的不下降,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村民对生态重要性的理解,为生态空间的保护奠定基础。
以村域为研究对象时,各空间功能交叉性及多样性更加凸显。适当扩张村域生态用地规模,提高生态功能空间占比,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村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做法为:生态优化区中可加强集中成片林的保护; 禁止开发区及限制开发区中可增设农田防护林,稳固农田生态系统; 适宜开发区中可于房前屋后布设绿植,于道路两侧增设林带,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3.3.2 生产空间重规模
经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迭力素村人口结构中老龄人口(男性>60岁,女性>55岁)占比高达34.98%,而主要劳动力(18~60岁男性)占比仅为31.88%,表明该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且劳动力不足,对农业发展造成限制,耕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生产空间的优化应以整理为主,开展“一个统一、两个差别”的优化路径。
“一个统一”指目标统一,即耕地质量及产能的提升,可依托于政府扶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打破田块空间限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布设完善的渠道设施,为灌溉提供便利; 修建网格化的田间道路,为机械化作业开展提供条件,整体推动向农业现代化村庄转型。“两个差异”指生态优化区内着重注意现有生态用地规模的不减少,避免以生态用地反补耕地现象的发生; 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中应以增加耕地产能作为主要目标,以尽量不占或少占生态性用地为管控标准,最大限度的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3.3.3 生活空间重品质
根据迭力素村空间适宜性分区结果,迭力素和曹老八窑分布于适宜开发区,建设适宜性较好,而塔克位于限制开发区,建设适宜性稍差。因此,迭力素村生活空间优化方向以“归并和挖潜”为主。首先,为提升塔克村民生活质量,应开展整村搬迁工程,将塔克村、迭力素和曹老八窑进行整合,一方面,较大规模的农村居民点有利于各项资源的集中,更适宜于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有利用提升村民生活便利程度。另一方面,单个居民能够避免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加强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归并后的农村居民点应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优化宅基地空间布局,合理新修村内道路、扩充绿化用地占比; 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地上加强输电工程建设,地下完善给排水工程建设; 充分参考村民意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村内各项配套设施。
4 结 论
(1)MCR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迭力素行政村空间适宜性呈明显的圈层分布,中心圈建设适宜性最佳,生态适宜性自内向外逐步增强,外层生态适宜性为村域内最佳,空间整体适宜状况符合迭力素村实际情况。
(2)空间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迭力素村生态保护区生态状况最佳但规模最小且分布零散; 生态优化区与禁止开发区生态适宜性稍好、分布广泛且集中连片; 限制开发区介于生态与建设适宜性临界点两侧,整体生态阻力稍高于建设阻力; 适宜开发区位于村域中心,建设适宜性强,是村民居住集聚区。
(3)根据适宜性分区结果及其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分析,生态保护区中林地为主,生态功能显著,宜划归为生态空间。生态优化区、禁止开发区及限制开发区分布范围大且耕地数量突出、生产功能明显,宜划归为生产空间。适宜开发区内含村委会所在地,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且和托路在其西侧贯穿、对外沟通便利,宜划归为生活空间。
(4)统筹村域内外环境条件,分析现有“三生空间”特征,提出生态空间功能化,强调现有生态用地保护的同时适当提升生态用地整体比重; 生产空间规模化,以整理为主线,改良生产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生活空间品质化,强化村庄综合整治,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