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株高生长动态
株高可直观看出作物生长情况,从各处理株高曲线(图2)可以看出,两年试验中各处理株高变化趋势一致,都是苗期缓慢增长,拔节后快速增长,开花后期基本稳定,生育末期略有下降。株高快速生长期均出现在6月份,其中2018年日增长量最大的为T3处理的3.54 cm/d,最小的为T1处理的2.89 cm/d; 2019年日增长量最大的为T4处理的3.73 cm/d,最小的为T1处理的3.28 cm/d。各处理间株高变化在拔节期以前差别较小,随后逐渐增大,到盛花期达到最大,这与各处理灌水定额大小有很大关系,灌水定额大,水分相对充足,油葵长势就好,其中2018年各处理株高最大值为T3处理的166.0 cm,其次为T4的158.0 cm,最小为T1处理的132.0 cm,二者分别相差34.0,26.0 cm,相差在19.7%以上; 2019年各处理株高最大值为T3处理的161.3 cm,其次为T4的157.7 cm,最小为T1处理的136.7 cm,二者分别相差24.6,21.0 cm,相差在15.4%以上。从两年株高数据来看,在相同灌水次数情况下,对照处理虽然灌水较多,但其最大株高与T3,T4处理仍有一定差距,其中2018年CK较T3,T4分别降低14.7,6.7 cm,2019年CK较T3,T4分别降低10.0,6.3 cm,这主要是覆膜平作在喷灌条件下地面蒸发较大,水分利用不高所致。
2.2 茎粗生长动态
茎粗是判断作物生长是否旺盛的主要指标之一,从各处理全生育期茎粗曲线可以看出(图3),在整个油葵生长过程中,各处理茎粗变化趋势一致,呈单峰曲线。各处理茎粗在生育前期快速增长,达到高峰后随作物逐渐成熟茎干水分不断流失而略有下降,且茎粗的变化随灌水定额大小而变化,灌水定额较小的处理始终处于水分亏缺状态,影响了茎粗的生长。通过两年数据分析可知,在各处理间均是T3处理茎粗最大,而T1处理茎粗最小,在开花盛期差距达到最大,其中2018年T3较T1增加0.60 cm,2019年T3较T1增加0.73 cm。虽然T4灌水定额大于T3处理,但两者茎粗却差别不大; 对照处理灌水定额较大,与T4处理一致,但其茎粗明显小于T3,T4处理,其中2018年开花盛期T3,T4茎粗较CK分别增加0.45,0.15 cm; 2019年开花盛期T3,T4茎粗较CK分别增加0.51,0.18 cm。从茎粗后期下降趋势来看,生育旺盛期茎粗越大,生育后期下降越大,如T3处理两年分别下降0.55,0.58 cm,而T1处理则分别下降0.39,0.15 cm。
2.3 叶面积生长动态
群体叶面积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形成的重要基础,如图4所示,各处理油葵叶面积指数在全生育期均呈单峰变化,两年变化趋势均一致。叶面积指数与作物生长快慢有较大关系,作物快速生长期叶面积指数也迅速增加,到生育旺盛期基本稳定,生育后期随下部叶片枯黄逐渐减小。在油葵拔节到盛花前期叶面积增长速率均较大,其中2018年日增长量为0.08~0.13,2019年日增长量为0.09~0.16,且T3,T4处理均处于较高值,日增加量达到了0.11以上。两年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中旬,两年中较大值均为T3,T4处理,其值分别为2018年的4.90,4.89,2019年的5.15,4.98; 而最小值均为T1,两年分别为3.78,3.89,二者分别相差1.12,1.11,1.26,1.09。造成这一结果均是由于灌水量不一致及水分利用效率不一致引起,灌水量适宜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处理生长旺盛、叶片较大,叶面积指数相对较高,而相对缺水处理明显较低。
2.4 干物质生长动态及分配
作物生长过程中光合产物的累积量是水分高效利用及光合产物形成的重要基础,而光合产物在不同器官中的合理分配是转化为经济产品的关键。研究不同灌水及种植模式下光合产物的累积特征是探索和筛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依据。由表2可知,在垄作沟播喷灌不同灌水定额下,灌水定额大的处理干物质积累要多,其中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的处理为T3和T4,2018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426.20,418.86 g/m2,与T1,T2处理均有极显著差异; 2019年成熟期其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399.58,387.08 g/m2,与T1处理均有显著差异,其余生育期T3和T4干物质积累与T1,T2处理比较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垄作沟播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可知,虽然对照处理灌水定额较大,但其干物质积累量却不是最大的,在各个生育期CK干物质积累量只与T1处理有显著差异(2018年成熟期与T1处理有极显著差异),而与其他处理几乎无差异。
灌溉方式与种植模式等因素可影响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分配,不同处理间干物质在各个器官间分配的比例和增重的趋势也不同。就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而言,在叶、茎、盘3部分的分配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从成熟期分配比例来看(图5),呈现盘>茎>叶。在各个处理间叶、茎、盘分配比例基本无差异,叶分配比例2018年为19.74%~21.48%,2019年为20.44%~22.40%; 茎分配比例2018年为28.90%~34.15%,2019年为30.20%~34.12%; 盘分配比例2018年为45.79%~51.36%,2019年为44.83%~49.36%。虽然在成熟期T1处理盘分配比例较高,两年都在50%左右,但其整体地上部分干物质量较少,对提高产量作用不大; 而T3,T4等处理成熟期盘分配比例均在45%左右,但其整体干物质量较大,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光合副产品也相对较多。
2.5 油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油葵不同喷灌处理下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见表3。就花盘重、花盘直径、籽粒数及百粒重来看,各处理之间两年均无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虽然各处理籽粒数无差异,但其单盘籽粒重则存在差异,其中2018年T3与T1,T2有极显著差异,T4与T1有极显著差异,与T2有显著差异; 2019年T3,T4与T1,T2有极显著差异; 对照CK处理2018年与T1有极显著差异,2019年与T1有显著差异。在产量方面,产量最高的为T3处理,其两年产量分别为8 590.23,8 413.54 kg/hm2,它与T1处理均有显著差异,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产量较T1分别增加1 791.10,1 466.60 kg/hm2。虽然T3处理产量与T4,CK及T2处理无差异,但数值上却有所增加,其中2018年分别增加144.28,335.95,530.37 kg/hm2,2019年分别增加274.01,672.87,767.59 kg/hm2。由此可见,水分处理及种植模式明显影响了油葵营养生长,沟播喷灌处理单盘籽粒重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单盘籽粒重对水分反应敏感,由于各处理种植密度均一致,因此平均单盘籽粒重即可代表油葵产量高低。比较各处理产量可得,T3,T4处理较对照是增产的,两年分别增加4.07%,8.70%; 其他处理较对照是减产的,其中T1减产最大,两年减产率分别为18.62%,10.26%。
2.6 油葵灌溉水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是灌溉水、土壤水及降水是否高效、合理利用的标志。从图6可以看出,油葵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溉定额的多少而变化,灌溉定额越大,水分利用效率越低,从而不能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在相同灌溉定额条件下,种植模式会影响水分利用,如T4和CK处理设计灌水定额相同,实际灌溉定额无差别,但T4处理两年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均大于CK处理,较CK分别高出0.15,0.11 kg/m3。在各处理间,T1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两年分别为4.68,4.64 kg/m3; T3处理灌水量适中,其灌溉水利用效率也不低,较CK分别提高21.1%,22.1%,水分生产力达9.0元/m3以上; 对照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最低,两年分别为3.49,3.29 kg/m3。由此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减小灌水定额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整个生育期来看,灌溉水利用效率呈线性曲线,随灌水量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另外适宜的灌水技术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分,减少无效蒸发与渗漏,也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