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湿筛-吸管法与激光衍射法所测土壤粒径分布对比
图1对比了SPM和LDM测得的黑土、褐土与紫色土PSD。与湿筛结果相比,LDM显著低估了黑土和紫色土250~2 000 μm粒级的颗粒含量(p<0.01),平均差值分别为-17.7%,-11.0%(图1A,C)。但对于两种土壤的100~250 μm粒级,LDM与湿筛法并无显著差异。利用LDM分析褐土样品时,先利用湿筛获得250~2 000,100~250 μm粒级颗粒并对其百分比含量进行计算。然而,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余下土壤悬液时仍发现了上述粒级颗粒的存在,因此根据LDM所得体积百分比结果对上述粒级含量进行校正。结果表明,LDM与湿筛法所得250~2 000 μm颗粒含量无显著差异; 但前者相比后者显著高估了100~250 μm颗粒含量(p<0.01),对应平均差值为1.5%。可见,对于不同土壤,传统湿筛法与LDM在>100 μm的2个粒级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冯腾等[14]发现LDM相比湿筛法低估了喀斯特地区土壤250~2 000 μm颗粒含量; Yang等[4]则发现LDM高估了黄土250~2 000 μm颗粒含量。
对于53~100 μm,20~53 μm粒级,LDM较SPM显著高估了黑土这2个粒级的百分比含量(p<0.01),平均差值分别为3.4%,5.2%; 显著高估了褐土53~100 μm粒级含量,低估了20~53 μm含量(p<0.01),平均差值分别为8.2%,-6.4%; 但LDM与SPM所测紫色土结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对于<20 μm的4个粒级,除褐土10~20 μm粒级外,LDM与SPM相比显著高估了3种土壤2~20 μm各粒级含量,低估了<2 μm粒级含量。并且,除紫色土5~10 μm粒级在0.05的置信水平显著外,其他粒级均在0.01水平显著。此外,LDM与SPM间的绝对差异随粒级减小总体呈增大趋势(图1)。
将上述8个粒级根据美国农业部制土壤粒径分级标准[15]划分为砂粒(53~2 000 μm)、粉粒(2~53 μm)和黏粒(<2 μm)。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LDM相比SPM显著高估了黑土、褐土和紫色土的粉粒含量(p<0.01),平均差值分别为29.4%,9.1%,15.0%; 低估了3种土壤的黏粒含量(p<0.01),平均差值分别为-14.6%,-21.0%,-7.3%(表1)。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4,16],即LDM相比SPM均表现出对粉粒含量的高估和对黏粒含量的低估。然而,在砂粒含量方面,二者的对比结果因土壤类型而异。与SPM相比,LDM显著低估了黑土的砂粒含量,高估了褐土的砂粒含量(p<0.01); 但两种方法得到的紫色土砂粒含量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刘雪梅等[17]同样发现LDM和SPM在砂粒含量方面无显著差异。杨金玲等[18]则发现LDM相比SPM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砂粒含量。LDM与SPM的对比结果因土壤类型、粒径范围而异,有必要针对不同粒级,深入探究其具体差异及可能来源。
图1 湿筛-吸管法和激光衍射法所测3种典型土壤的粒径分布对比
表1 湿筛-吸管法与激光衍射法测定3种典型土壤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平均差值和标准差%
3.2 湿筛-吸管法所得>100 μm土壤颗粒的激光衍射粒径分布
采用LDM测量SPM所得250~2 000,100~250 μm粒级悬液PSD,各土壤类型的平均结果见图2。在黑土、褐土和紫色土的250~2 000 μm粒级悬液中,LDM测得的250~2 000 μm颗粒平均占比分别为70.1%,34.6%,57.3%。除检出2.5%~4.3%直径>2 000 μm的颗粒外,其余颗粒均分布在<250 μm的各个粒级中(图2A)。其中,黑土主要集中在<10 μm的3个粒级,占比总和为18.4%; 褐土则多分布在<100 μm的各粒级,以20~53 μm粒级含量最高,对应占比16.8%; 紫色土占比较多的是20~250 μm范围内的3个粒级,各粒级占比介于6.8%~9.4%。在3种土壤100~250 μm悬液中,LDM测得的100~250 μm颗粒平均占比分别为58.1%,70.6%,64.0%(图2B)。其余颗粒主要分布在大于该粒级的250~2 000 μm,平均占比分别为33.2%,17.8%,30.1%。
图2 激光衍射法所测3种典型土壤250~2 000,100~250 μm粒级悬液的平均粒径分布
Konert等[6]利用LDM测量SPM筛分所得天然土壤悬液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LDM检出了粒径大于或小于对应筛分粒级的颗粒。然而,当研究对象为规则球形的玻璃珠时,LDM得到的结果与筛分粒径基本一致。因此,造成LDM和SPM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颗粒的不规则形状。当体积相等时,不规则颗粒的平均横截面积较球体大。LDM基于土壤颗粒的平均横截面积计算等效圆直径,其数值相应大于同体积球体的直径[2]。湿筛法本身也因土壤颗粒形状不规则而存在误差,可能使等效球直径大于湿筛孔径的颗粒通过筛孔[19](图3A),从而低估较大粒级的颗粒含量; 也可能使等效球直径小于孔径的板状或盘状颗粒截留在筛网上(图3B),进而高估较大粒级的颗粒含量。
3.3 湿筛-吸管法所得<100 μm土壤颗粒的激光衍射粒径分布
对吸管法吸取的<100 μm各级土壤悬液进行LDM分析发现,随着土壤悬液粒级的减小,LDM所得对应粒级的百分比含量也逐渐降低(表2)。无论黑土、褐土还是紫色土,LDM在<100 μm土壤悬液中检出的<100 μm土壤颗粒均占96%以上; 而在<2 μm悬液中,LDM测得的<2 μm颗粒皆不到70%。也就是说,土壤粒径越小,LDM与SPM所测结果的差异越大,这与刘雪梅[17]、Sochan[2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2 激光衍射法所测不同粒级土壤悬液中对应粒级颗粒的百分比%
图4展示了LDM所测黑土、褐土和紫色土<100 μm各粒级悬液PSD的平均结果。对于黑土和紫色土<100 μm粒级悬液,LDM测出其颗粒均主要集中在<53 μm的5个粒级,各粒级占比介于15.5%~20.7%。此外,还有少量颗粒分布于100~250,250~2 000 μm粒级,黑土与紫色土对应占比总和分别为3.9%,3.3%。褐土<100 μm粒级悬液的颗粒则以20~53 μm粒级占比最高,为27.8%; <100 μm其余各粒级占比近似,介于12.9%~15.9%; 另有1.6%的颗粒分布在100~250 μm粒级。
随着土壤悬液粒级的减小,对应范围内的各粒级颗粒占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各粒级间的比例关系均与<100 μm悬液中类似。例如,在<53 μm悬液中,黑土和紫色土<53 μm的5个粒级占比分别介于17.8%~20.4%,13.2%~23.7%; 褐土以20~53 μm粒级占比最高,为29.0%,<53 μm其余粒级占比介于13.6%~16.8%。LDM在这些悬液中同样检出了大于对应粒级的颗粒,主要分布在其相邻粒级中,且占比随悬液粒级减小而增加。例如,在<53 μm悬液中,黑土、褐土和紫色土>53 μm的颗粒主要分布在53~100 μm粒级,对应占比分别为4.0%,9.7%,3.2%。对于<2 μm悬液,LDM检出的黑土、褐土和紫色土>2 μm颗粒均主要集中在2~5 μm粒级,占比分别增至27.2%,23.9%,29.1%。
导致LDM与SPM结果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土壤颗粒并非完美球形,而呈板状、盘状等不规则形状。SPM基于球形假设,根据Stokes公式计算<100 μm各粒级颗粒的沉降时间,以此吸取对应的土壤颗粒。土壤粒径越小,沉降时间越久[1]。然而,土壤颗粒并非球形,沉降时其最大横截面往往垂直于运动方向,因此所需沉降时间也大于Stokes公式的计算结果,从而使某些颗粒直径被低估,进而划分至更小的粒级。对LDM而言,由于不规则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同体积的球形颗粒直径[2],其对土壤颗粒直径的测定结果往往较其等效球直径大,从而使某些颗粒直径被高估,被划分至更大的粒级[3]。随着土壤粒级的减小,颗粒形状总体更加偏离球形[6],因形状不规则带来的LDM与SPM差异进一步加大。不同土壤类型的矿物组成不同,直接影响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因此,LDM与SPM的对比关系往往因土壤类型而异。
图4 激光衍射法所测3种典型土壤不同粒级悬液的平均粒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