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孔兑上游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游开展了防风固沙林带和引洪淤地工程建设; 60年代陆续开展种树种草项目,70年代实施“逐步退耕还林还牧,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治理方针,80年代贯彻“三种五小”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两个治理方针,90年代以后进一步加大林草治理力度,在利用柠条改良草场、沙棘治理砒砂岩沟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2000年以前,受到人力、财力及管理权限的限制,鄂尔多斯林草的破坏速度大于恢复速度,治理成效甚微,生态环境一直处在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状态,1990年十大孔兑上游土壤侵蚀模数为14 557.51 t/(km2·a),处于5个典型年份中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值,侵蚀等级主要以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为主。
1999—2012年孔兑的草原植被得到明显的恢复,其平均高度、平均覆盖度呈现上涨趋势。根据鄂尔多斯市草原管理局测定,封禁前退化放牧草场植被平均高度为10~28 cm,覆盖度为15%~30%,每平方米内一般有4~6种植物,而在封禁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期,其平均高度可达35~60 cm以上,平均覆盖度可达65%~75%以上,每1 m2内物种数可达到7~12种以上。此外气候因素(降水、气温、风速等)对林草植被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如2010年由于降水较少,导致其草场返青日期、平均高度、平均覆盖度等各项指标低于2009年。
1990—2018年十大孔兑上游轻度及以上等级土壤侵蚀面积由2 889.63 km2下降至2 686.101 km2,土壤侵蚀模数由14 557.51 t/(km2·a)下降至2 997.03 t/(km2·a)。由于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先后开展了黄河中游试点小流域、骨干坝工程、沙棘示范区、罕台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沙棘拦沙工程等水土保持项目。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推行了封山禁牧制度,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十大孔兑上中游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防风固沙措施、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等。工程措施包括淤地坝、谷坊、梯田、引洪淤地、沟头防护等; 植物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人工种草、封育治理; 防风固沙措施包括造林、种草和沙障等,防风固沙措施全部集中在十大孔兑中游的风沙区。截至2017年,流域上中游丘陵风沙区综合措施总面积5 826.15 km2,其中人工造林面积4 378.92 km2,建设淤地坝511座,控制面积984.36 km2,总库容2.05亿m3,拦沙库容1.11亿m3。由此可见,近些年十大孔兑上游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图5—6所示,2000—2018年C值与P值的空间分布有所增加,C值的确定与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相关,P值即土地利用/覆被方式能够很好地表征人类活动对地表水土流失的作用效果。
图5 十大孔兑上游2000年与2018年C因子变化
图6 十大孔兑上游2000年与2018年P因子变化
基于两种方法演算不同侵蚀等级面积差异较大,一方面由于两类演算方法机理不同,考虑的影响因子亦不同。基于土地类型从坡度、植被覆盖度、地类定性划分,方法侧重于定性评价。基于RUSLE方程方法从水土流失机理出发,考虑多个影响因子(包括降雨、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水保措施等),且各影响因子有多种计算方法,各因子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也有差别,该方法侧重于定量研究。另一方面两种反演方法中使用的遥感影像不可避免会出现云雾、日照等影响,影像的灰度值会有差别,从而带来植被覆盖度反演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