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化趋势特征
由图2可知,1956—2017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显著上升,倾向率为0.327℃/10 a(p<0.001)。62 a的年平均气温为2.97℃,年平均温度最高值为4.75℃,出现在2007年,年平均温度最低值为0.91℃,出现在1969年,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3.84℃。由图3可知,年均温累积距平值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即年均温距平值在1987年前几乎持续为负,1987年后距平值持续为正,表明1987年前后分别是气温相对较低和较高的两个时期。
由图4可知,1956—2017年东北地区的降水量波动性较大,呈小幅减少趋势,倾向率为-3.634 mm/10 a(p>0.05)。62 a平均降水量为499.52 mm,2013年年降水量最高,为649.02 mm,2001年年降水量最低,为377.66 mm,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271.36 mm。由图5可知,年降水量累积距平值有多个升降过程,降水量累积距平峰值出现在1964年和1998年,谷值出现在1982年和2009—2011年期间。峰值往往表明对应年份前面一个时期降水较多而往后降水较少,谷值则相反。
2.2 气温和降水序列突变检测
年平均气温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突变检测的结果见图6。UF曲线整体位于0值以上,说明气温时间序列呈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在1959年和1989年以后超过了0.05的置信水平,达到了显著上升趋势。UF曲线与UB曲线有一个交点,且交点在置信区间内,说明气温突变可能发生在1986—1987年。为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选用了5 a,10 a,15 a滑动步长进行滑动t-检验,从滑动检验的结果来看,1987年附近的确出现了一次增温的突变过程,从5 a滑动检验的图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气温在显著升高的过程还有一个变冷的突变。
图6 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
东北地区降水量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的结果见图7,UF曲线整体位于0值以下,说明区域内的降水量在时间段内呈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在1967—1985年期间超出了0.05的置信水平,达到了显著下降的趋势。UF曲线与UB曲线有4个交点,分别是:1957年、1959年、1961年、2016年,突变检测效果不理想,结合滑动t-检验的结果来看,1964年左右存在一个的降水量减少的突变过程; 在1983年降水量是一个增加的突变过程; 之后降水量下降趋缓,在1998—1999年期间,降水量又有一个减少的突变。
2.3 气温和降水阶段性变化特征
结合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特点,运用Fisher最优分割法将气温时间序列分割为:1956—1957年、1958—1987年、1988—2013年、2014—2017年4个时间段,表1为东北地区4个时间段年平均气温及其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各个时段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从1956—1957年的1.26℃升高到2014—2017年的3.96℃; 从气候变率上来看,1958—1987年年均温的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较大,气候变率大代表着更大的气候要素波动,往往与异常天气的频率及强度有关。
图7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
表1 1956-2017年东北地区不同时段年平均气温及其变率
时间段 1956—1957年 1958—1987年 1988—2013年 2014—2017年年平均气温/℃ 1.26 2.45 3.56 3.96绝对变率/℃ 0.20 0.45 0.43 0.24相对变率 0.159 0.184 0.120 0.062
结合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运用Fisher最优分割法将降水量时间序列分割为:1956—1964年、1965—1982年、1983—1998年、1999—2009年、2010—2017年5个时间段,分割结果基本与累积距平和突变检测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2为东北地区5个时段年降水量及其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从中可以看出,1956—1964年是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时期,降水量为543.26 mm,降水量最少的时期是1999—2009年,为444 mm。62 a间,降水量经历了一个周期波动过程。2010—2017年年降水量的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较大,代表这一时间段内的降水情况不稳定。降水的多变常常预示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有所增加。
查证该时期记录旱涝情况的文献资料,2011年、2012年东北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区之一[28-29],2013年东北地区的洪涝灾害严重,区域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0%~20%,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汛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3~4成[30],2014年以来虽然存在一些季节性的洪涝情况,但东北地区整体降水量偏少,干旱缺水情况在部分地区一直存在[31-34]。
表2 1956-2017年东北地区不同时段年降水量及其变率
2.4 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
计算1956—2017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见图8A所示,可以看出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征明显,由南到北呈现递减的趋势,气温较高的区域为渤海、黄海海湾地区,年均温在10℃左右; 气温较低的为大兴安岭北部,年均温低于-4℃; 东北平原的气温相较于整个区域比较适中,年平均气温整体大于2 ℃。计算62 a区域的气温倾向率,结果见图8B所示,可以发现整个区域的倾向率均为正值,说明1956—2017年区域整体的气温都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较高的区域在小兴安岭区域,其次是呼伦贝尔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东北平原的部分地区,气温倾向率较低的区域主要在辽河流域。
基于Fisher最优分割法分割年平均气温时间序列的结果,分别计算1956—1957年、1958—1987年、1988—2013年、2014—2017年4个时间段(下文将分别用气温时间分段1,2,3,4进行替代)年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将相邻时间段的平均气温栅格相减,得到时间段间的气温变化差值。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时间分段2相较于分段1,除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气温下降之外区域整体气温上升,其中气温增加最多的区域是在呼伦贝尔高原区域,内陆的增温幅度要高于沿海地区; 时间分段3相较于分段2,区域气温也是有所增加,增温幅度较大的区域变成了小兴安岭地区,其次才是呼伦贝尔高原,增温较小的区域集中在辽河流域以及区域东北沿海地区; 时间分段4相较于分段3,大兴安岭和辽河平原的气温有所上升,而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部分区域气温有所下降; 时段间的增温幅度有所减缓。
图8 1956-2017年年平均气温均值和倾向率的空间分布
计算1956—2017年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见附图12A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区域内降水量最多的区域在长白山区域南部临黄海的区域,平均年降水量超过800 mm; 降水量最少的区域是在呼伦贝尔高原,平均年降水量少于350 mm,其次便是大兴安岭山脉和内蒙古高原,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500 mm,在少雨的地区降水量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附图12B是区域62 a降水量倾向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区域内降水量增长和下降趋势同时存在,大兴安岭北部呈现增长趋势,其余大部分区域的降水量都呈下降趋势,包括辽东半岛、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呼伦贝尔高原。
由Fisher最优分割法分割年降水量时间序列的结果,分别计算1956—1964年、1965—1982年、1983—1998年、1999—2009年、2010—2017年5个时间段(下文中将分别用降水时间分段1,2,3,4,5进行替代)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将相邻时间段的平均降水量栅格相减,得到时段间的降水量变化差值。结果表明,区域整体的降水量均值经历了一个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周期波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降水时间分段2与分段1相比,区域整体降水量降低,降幅较大的区域是长白山南部和三江平原,降幅较小的区域是大兴安岭山脉; 降水时间分段3相较分段2,降水量有所升高,主要的升高区域在松嫩平原北部靠近大兴安岭的区域; 降水时间分段4相较于分段3,降水量降低,东北地区西南部,包括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辽河平原,降水量减少明显; 降水时间分段5与分段4相比,降水量整体上升,其中大兴安岭南部以及长白山脉西侧和南侧的降水量有较大提升。由降水量的变化过程可看出,2010年后,降水量进入相对丰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