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TINDVI与NDVImax年际变化时空差异的原因
由上文分析可知,2005—2006年、2009—2010年以及2016—2017年,全区平均TINDVI和NDVImax出现相反的波动变化(图5A),同时不同区域内,TINDVI和NDVImax的年际变化也不尽相同(图5B)。NDVImax代表了生长季内植被覆盖到达最大时的NDVI值,而TINDVI代表生长季内NDVI的累积值。生长季内NDVI变化曲线即能直接展示NDVImax值的大小,也能间接展示TINDVI值的大小,因此,对比不同年份及不同区生长季内NDVI变化曲线,能为解答NDVImax及TINDVI时空变化产生差异的原因提供答案。
以16 d为间隔,计算生长季内(每年第65—305天)TINDVI与NDVImax变化趋势相反年份(2005—2006年、2009—2010年以及2016—2017年),以及研究期前期(2000—2005年)和末期(2014—2018年)TINDVI与NDVImax变化趋势不同叠加类型区的区域NDVI平均值,制作生长季内TINDVI与NDVImax变化趋势相反年份(图6A)及研究期前期和末期两者变化趋势不同叠加类型(图6B)的NDVI变化曲线,探讨NDVImax及TINDVI时空变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对于在2005—2006年、2009—2010年及2016—2017年NDVImax与TINDVI呈现截然相反的变化,由图6A可知,2005年草地NDVI在达到最大值之前春夏季的第65—161天和之后夏秋季的第209—289天内其值均小于2006年同时间的值,致使NDVImax虽有所增加,但TINDVI却发生减小; 2009—2010年主要是在春夏季的第65—161天内2009年NDVI值小于2010年; 2016—2017年则主要是在夏秋季的第193—257天内2016年NDVI值小于2017年。
图6 TINDVI与NDVImax变化趋势相反年份及两者变化趋势不同叠加类型在研究期前期和末期NDVI生长季内的变化
而对于NDVImax及TINDVI变化趋势在空间上的差异,图6B分别展示了NDVImax及TINDVI变化趋势不同交互类型(图5B)中2000—2018年的前5 a(2000—2004年)及末端5 a(2014—2018年)的NDVI平均年内变化曲线。由图可知,对于NDVImax及TINDVI均呈减小趋势的区域,主要是由于NDVImax减小的同时,在夏秋季的绝大部分时间内(第129—289天)NDVI均有所减小(图6B1); 对于NDVImax减小而TINDVI增大的区域,主要是由于在春夏季的第65—145天内及秋季的第257—305天的NDVI均有所增大(图6B2); 对于NDVImax增大TINDVI减小的区域以及NDVImax增大TINDVI增大的区域,分别是由于夏秋季的第209—305天的NDVI均有所减小(图6B3)或整个生长季NDVI几乎都有所增大(图6B4)。
通过上述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出,生长季内NDVI随植被从返青到枯萎的变化过程也随区域的不同和年份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单利用植被生长达到最大时的NDVImax作为基础指标来评估草地的年际变化明显存在一定局限,用TINDVI作为参考指标来衡量草地植被变化具有一定优势。然而,虽然相关研究证实了TINDVI与玉米和大麦等农作的干物质量具有线性关系[20-21],且TINDVI也常被作为植被生物量的相似或替代指标[34-35],但产草量及净初等生产力是衡量草地光合作用所积累有机质或干物质的关键指标,也是评价草地退化与否的重要参考[4-5,28],而TINDVI与其关系如何仍需深入探究。
4.2 TINDVI及NDVImax与降水和气温关系及其对比
气候变化是驱动植被变化的关键因素。分别计算TINDVI及NDVImax与降水和气温的偏相关系数,探讨TINDVI及NDVImax与降水和气温相关性及其差异(图7—8)。
由图7可知,无论是对于TINDVI还是NDVImax,降水与草地植被变化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气温,且与降水以正相关为主,这与前人关于天山及中亚区域的研究结果一致[13-15]。而由图8可知,2000—2018年生长季内伊犁河谷草地降水以减少为主,而全区气温均有所升高,气温升高促使水分蒸发增强,加剧了水分散失,而降水的减少又减少了水分来源,加剧水分对植被生长的胁迫,这可能是大面积草地NDVImax减小的原因。但在水分胁迫加剧的条件下,TINDVI却发生增加,而由上文分析可知,TINDVI增加主要得益于春季(3—4月份)植被NDVI较大幅度的增加(图6B2),经分析,2000—2018年3—4月平均气温和累积降水均有所增加(气温和降水Mann—Kendall检验Zc值分别为0.28及0.98),为春季(3—4月份)NDVI的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7 2000-2018年TINDVI与降水和气温(A)及NDVImax与降水和气温(B)相关性空间分布
气候是驱动植被变化的关键因素,而海拔又使气候对植被的影响产生明显的海拔分异,因而植被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也常存在明显的海拔分异[4-5]。根据图7A,在伊犁河谷中部低海拔区和中海拔区,植被与降水呈正相关而与气温相关性较弱,而在河谷周边的高海拔区,植被气温呈正相关而与降水呈负相关。伊犁河谷地处亚欧大陆干旱与半干旱区的腹地,水分是植被生长的关键限值因子,尤其在海拔较低的区域,因而低海拔区植被与降水变化呈正相关[14]; 而高海拔区,降水虽然相对丰沛,但冬季漫长,全年气温明显低于平原区,气温则是限制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因而植被变化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14,36]。植被与气候相关性的海拔分异不仅在伊犁河谷有所表现,在整个天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等区域均有所表现[14,4-5,37]。
对比TINDVI及NDVImax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图7),经计算,TINDVI与降水和气温呈显著相关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8.51%和12.22%,而NDVImax的该比例则分别为22.33%和5.27%,TINDVI与降水和气温变化相关性明显高于NDVImax,尤其是与气温的相关性,可见TINDVI对气候变化响应更为敏感; 同时,在空间上,相对与NDVImax,TINDVI与降水和气温相关性的海拔分异规律也更为明显,这也间接表明TINDVI对气候变化响应更为敏感。相对于植被生长达到覆盖最高时的NDVImax,TINDVI包含了整个生长季内植被生长过程中NDVI变化的信息,而累积降水和平均气温也包含有整个生长季内各自信息,这应该是TI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更敏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