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吸湿比
(1)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量通常指枯落物在实际状态下能够吸持的最大水量。不同植被带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见图5,森林带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的范围为348.61~1 032.37 g/m2,最大吸持水量为自身干重的3.26~3.64倍,表现为阴坡下部>坡顶>阴坡中部>阳坡下部>阳坡中部; 森林草原带最大持水量的范围为293.46~610.65 g/m2,最大持水量约为自身干重的2.94~3.2倍,表现为阳坡下部>阴坡下部>阴坡中部>阳坡中部>坡顶; 草原带最大持水量的范围为209.74~295.24 g/m2,最大持水量为自身的2.63~2.92倍,表现为阳坡中部>阳坡下部>坡顶>阴坡中部>阴坡下部。可以看出森林带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明显大于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这是因为枯落物的持水量不仅与枯落物本身的含水量有关,还与枯落物蓄积量密切相关。
(2)枯落物最大吸湿比。枯落物最大吸湿比是评价枯落物持水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由图5可知,森林带枯落物最大吸湿比3.26~3.64,森林草原带为2.94~3.21,草原带为2.63~2.92,各立地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原因是不同立地条件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不同,同时枯落物的吸水性质受枯落物的紧实程度、比表面积以及形态结构功能的影响[9]。
图5 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大吸湿比
2.2.3 枯落物持水过程 枯落物的持水过程见图6,不同植被带枯落物持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浸水前期持水量迅速增长,伴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枯落物持水量增幅渐缓直至趋于稳定。分析不同植被带枯落物的持水过程发现,森林带枯落物在浸泡1 h后增幅明显,达到自身干重的1.68~2.29倍,6 h后趋于稳定,基本达到最大持水量。可以明显观察到阴坡下部枯落物吸水较快,且吸水量较大,其次是阴坡中部和坡顶,阳坡下部、阳坡中部次之,这可能与枯落物的形态特征和自然含水量有关; 森林草原带与森林带相似,枯落物在浸水2 h内持水量迅速增加,达到自身干重的1.44~1.95倍,8 h后趋于稳定,基本达到最大持水量,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持水量不同,其中阳坡中部和下部较大,坡顶和阴坡下部次之,阴坡中部最低。草原带枯落物在浸泡0.5 h内迅速增加,达到自身干重的1.1~1.43倍,0.5~6 h内呈缓慢上升趋势,之后达到基本稳定。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持水量的变化趋势为阴坡下部最大,前4 h内阴坡中部大于阳坡中部和坡顶,但是之后阴坡中部的持水量变化渐缓而阳坡中部和坡顶变化较快,阳坡下部的持水量变化最小。
对3个植被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分析,得出不同浸水时间和持水量的拟合函数:
Y=alnt+b, R2>0.91
式中:Y为枯落物持水量(g/g); t为浸泡时间(h); a,b为方程系数。
3个植被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持水量和浸泡时间的拟合方程见表3。
不用立地条件下的枯落物吸水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在浸水初期吸水速率最大,0~1 h之内吸水速率迅速降低,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浸水8 h之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对3个植被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吸水速率和浸泡时间进行拟合分析,得出不同浸水时刻与吸水速率存在幂函数关系:
V=ktn(R2>0.99)
式中:V为不同时刻吸水速率[g/(g·h)]; k为方程系数; t为浸水时间; n为方程指数。3个植被带不同立地条件下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拟合方程见表4。各个拟合方程的系数R2均在0.99以上,与杨寒月[24]、刘宇[2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2.2.4 枯落物拦蓄能力 枯落物持水能力是反映植被持水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持水量、持水速率、最大持水量等指标表示,但是用最大持水量表示枯落物的拦蓄能力会导致结果偏大,实际情况下一般用有效拦蓄量反映枯落物在野外条件下对实际降雨的拦蓄能力。由图7看出,3个植被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存在差异性。整体来看,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范围为219.86~787.09 g/m2,不同立地条件下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下部(787.09 g/m2)>坡顶(743.22 g/m2)>阴坡中部(538.02 g/m2)>阳坡下部(329.61 g/m2)>阳坡中部(219.86 g/m2); 森林草原带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范围为188.15~437.7 g/m2,不同立地条件下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阳坡下部(437.7 g/m2)>阴坡下部(399.08 g/m2)>阴坡中部(376.57 g/m2)>阳坡中部(353.85 g/m2)>坡顶(188.15 g/m2); 草原带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范围为99.89~181.22 g/m2,不同立地条件下无明显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阳坡中部(181.22 g/m2)>阳坡下部(175.04 g/m2)>坡顶(159.34 g/m2)>阴坡下部(101.93 g/m2)>阴坡中部(99.89 g/m2)。
对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吸湿比、自然含水率、有效拦蓄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枯落物蓄积量与最大持水量、最大吸湿比、有效拦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枯落物蓄积量对枯落物蓄水拦蓄能力有直接影响; 自然含水量和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吸湿比、有效拦蓄量呈负相关关系。
表5 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吸湿比、自然含水率、有效拦蓄量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