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沉积物粒度垂向变化趋势
为了研究宝象河沉积物岩芯粒度的垂向分布特征,根据Udden-Wentworth分级方法将粒径组分分为黏土质(<4 μm)、细粉砂质(4~16 μm)、粗粉砂质(16~64 μm)和砂质(>64 μm)4类。见图2,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粗粉砂质为主,其次是细粉砂质,黏土质分别占比31.8~47.4%,18.2~35.5%和15.9~34.7%。沉积物中黏土质、细粉砂质、粗粉砂质、砂质组分平均含量分别为24.7%±4.28%,25.6%±4.02%,39.6%±4.43%,10.1%±4.52%。中值粒径介于8.4~31.1 μm,与各组分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91,0.85,0.88(p<0.01)。可用中值粒径表征沉积柱岩芯粒度的垂向变化趋势。根据沉积物岩芯中值粒径的变化特征将宝象河水库沉积物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沉积阶段Ⅰ(-74.5~-55 cm):沉积物各粒径组分波动较小,以粉砂质为主,包括细粉砂质和粗粉砂质,沉积物粒径由细到粗各组分含量分别为27.4%±2.0%,28.7%±2.9%,36.7%±3.2%,7.2%±3.3%。
沉积阶段Ⅱ(-55~-43 cm):沉积物粒径细化,黏土质含量增加,细粉砂质和粗粉砂质含量稍有减少。主要以黏土质和粗粉砂质为主,各粒径组分含量分别为28.9%±2.9%,27.9%±2.1%,36.1%±2.3%,7.1%±1.7%。沉积阶段Ⅲ(-43~-26 cm):沉积物粗化明显,以粗粉砂质为主。其中粗颗粒物质含量增多,粗粉砂质和砂质平均含量分别为40.2%±3.1%,12.3%±2.7%; 细颗粒物质含量减少,黏土质和细粉砂质平均含量分别为24.2%±2.7%,23.3%±2.4%。沉积阶段Ⅳ(-26~0 cm):沉积物粒度波动较小,但仍有粗化的趋势。其中黏土质和细粉砂质含量明显减少,含量分别为19.5%±2.0%,21.7%±2.4%; 粗粉砂质含量稳定变化,含量为44.8%±1.5%; 砂质含量增多,含量为14.0%±4.0%。
整体来看,不同粒级组分含量随着深度的变化趋势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黏土质与粗粉砂质、细粉砂质与砂质组分的变化趋势相反。黏土质与细粉砂质含量随着深度减小而减小,粗粉砂质和砂质含量随着深度减小而增多。随着深度的减小,沉积物粗颗粒物质含量增加,细颗粒物质含量减少。随着深度减小,沉积物粗化明显,表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有由小变大的趋势。
2.2 粒度基本参数特征
粒度基本参数包括分选系数(Sd)、偏度(Sk)、峰态(Kg)和平均粒径(Mz)。分选系数代表了沉积物颗粒大小的集中程度[15],常用于分析沉积环境的动力条件和沉积物的物质来源[16]。偏度是表示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对称性的参数[17],反映粗细分布的对称程度以及沉积物搬运能力的强弱[18]。峰态是衡量频率曲线尖峰凸起程度的参数[19],并反映粒度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情况[20]。平均粒径表示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反映物质来源和沉积韵律的变化[21]。通过计算宝象河水库沉积物的分选系数、偏度、峰态和平均粒径,并且对照Folk-Ward分选性、偏度、峰态分级表(表1),结果表明:宝象河水库沉积物样品的分选系数范围集中在1.50~1.80,平均值为1.67,沉积物分选差,反映当时水动力作用较强或者离物源较近。宝象河水库沉积物样品的偏度范围集中在-0.05~-0.44,从地表至地下32 cm处沉积物偏度值<-0.30; 属于极负偏,-32 cm以下沉积物偏度介于-0.30~-0.10,属于负偏。宝象河水库沉积物的峰态值介于0.76~0.98,表层5 cm沉积物峰态值介于0.90~1.11,属于中等峰态; -5 cm以下沉积物峰态值介于0.67~0.90,峰态宽平。平均粒径介于5.56~6.94 μm,-43 cm以下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较小,表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43 cm以上沉积物平均粒径随着深度的减小而减小(图3)。
2.3 环境判别及敏感组分提取
Sahu判别式[23]是萨胡通过对大量的砂石、砾石等碎屑物质进行分析建立的一系列判别公式。本文采用Sahu判别式(表2)对沉积环境进行鉴别,将宝象河水库沉积物粒度数据代入判别式中计算,公式1计算结果显示最大值为-0.99,最小值为-9.11,沉积环境复杂,表层5 cm大于-2.74,属于海滩沉积环境,-5 cm以下小于-2.74,属于风成沉积环境; 公式2计算结果显示最小值为199.14,最大值为232.47,均大于65.37为浅海沉积环境; 公式3计算结果显示最小值-12.87,最大值为-10.35,均小于-7.42为河流或三角洲沉积环境。通过计算宝象河水库并非全年处于被河水覆盖的环境,部分时段裸露在空气中,经受风化影响。表明宝象河水库的入库河流属于间歇性河流。
标准偏差是数值相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标准偏差越小,数值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低,离散程度越低[28]。粒径—标准偏差法[29-30]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光粒度仪分析计算样品每个粒级的标准偏差,获得不同粒度分布范围以及相对含量,并以粒级为横坐标,标准偏差为纵坐标做图。在图中出现的峰值越高,代表该粒级组分对沉积环境越敏感,即产生该粒级的沉积环境变化越大。运用粒径—标准偏差法来提取宝象河沉积物中的敏感组分。从图4可以看出,粒径—标准偏差曲线中出现了3个峰值,其粒径依次为5.75 μm,60.26 μm,416.87 μm,与其对应的边界为22.91 μm,181.97 μm。因此,将宝象河水库沉积物粒度划分为A(粒径<22.91 μm)、B(粒径介于22.91~181.97 μm)、C(粒径>181.97 μm)3个粒度组分。为了分析这3个粒径组分对沉积环境的敏感程度,分别计算了各组分的含量。组分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1.26%~73.59%,平均值为58.72%±8.28%; 组分B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6.41%~56.79%,平均值为40.82%±8.04%; 组分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4.81%,平均值为0.45%±0.91%,由于C组分的平均含量低于1%,在此不讨论其环境指示意义。A,B组分含量最多,因此,确定粒径组分A,B为宝象河水库沉积物中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用来揭示宝象河水库沉积环境的变化。
A,B组分含量垂向变化见图5,从地下深处至地表,A,B组分随埋藏深度的变化趋势相反。-56 cm以下随着埋藏深度减小A组分含量增加,B组分含量减少; -56 cm以上随着埋藏深度的减小A组分含量减少,B组分含量增加。中值粒径介于8.3~29.2 μm,波动较大,随着埋藏深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大。通过对比A,B组分以及中值粒径垂向变化特征,发现B组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中值粒径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一致性,表明B组分才是对沉积环境最为敏感的颗粒组分,而A组分含量的变化则是受到B组分含量的影响。沉积物由细变粗,表明沉积环境的水动能条件有变高的趋势。研究表明在开放性湖泊(水库)中,粗粒沉积物较多表示入湖水量大,地表径流携带粗粒物质进入湖泊,气候湿润; 反之,细粒物质较多表明气候干燥,降水量小[31-32]。
图5 宝象河水库沉积物不同粒径敏感组分含量变化特征
宝象河是昆明古六河之一,属于天然河道,下垫面多为山坡地和农田,宝象河水库于1958年修建在宝象河主流上,修建后未进行清淤处理。根据文献研究[33]宝象河水库平均沉积速率为0.72 cm/a,宝象河水库沉积柱沉积年代可追溯至1915年左右,推测-22 cm,-36 cm,-46 cm深度分别对应1963年、1984年、1999年并且50 cm深度左右处为1958年。宝象河水库属于开放性水域,沉积物粒度在-56 cm左右随着埋藏深度减小而变粗可能是由于修建水库蓄水导致水流搬运能力减弱,粗颗粒物质在水库周边,故将A,B敏感组分以及中值粒径变化趋势与1958—2018年昆明地区年降水量进行对比。由图6看出,近60 a昆明市年降水量的变化范围在565.80~1 449.90 mm,均值为994.10 mm。通过对比过去60 a的年降水量与宝象河水库修建以来沉积物粒度的A,B组分含量变化以及中值粒径的波动,发现B组分含量、中值粒径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宝象河水库沉积物粒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1958—1999年,降水量整体呈波动增加的趋势,气候湿润,地表径流携带粗粒物质进入水库,对应的A组分含量减少,B组分含量增加,沉积物粒度变粗; 1999—2009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气候干燥,入库水流小,对应的A组分含量变多,B组分含量相对减少,沉积物粒径变细; 2009—2018年,年降水量增加,入库水流增大,A组分含量减少,B组分含量增加,沉积物粒径变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