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时间分布特征
经计算,研究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68.08 mm,通过Sen's斜率分析和距平可知,近21 a的降水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为3.05 mm/(10 a)(p<0.05)(图4)。这也与孙美平等[2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表1 1998-2018年TRMM降水与实测台站降水精度评估
祁连山地区的降水具有季节分配不均的特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8.36 mm,158.77 mm,54.92 mm和5.97 mm,分别占年均降水总量的18.03%,59.22%,20.48%和2.22%。由此可以看出,祁连山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比重最大,春季和秋季的降水较为接近,冬季的降水量最低。由图5可以看出,祁连山地区年内降水变化明显,5—9月是全年降水的集中阶段,各月降水均在30 mm以上,占到了年降水总量的85.63%,其中,降水最多的月份是7月,达到了58.22 mm。总体而言,祁连山各月降水大致是以7月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3.3.2 空间分布特征 祁连山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由于受到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因为祁连山东部处于季风作用区,在夏季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有大量水汽进入,山脉对气流产生阻挡,迫使气流抬升形成降水,降水量相对较大; 而祁连山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原因,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25-26]。
祁连山地区各个季节的降水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差异。春季降水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门源、西宁附近地区,大约为115 mm,中西部降水稀少; 与春季相比,夏季祁连山地区降水的高值范围扩大,有向西移动的趋势,最大降水高度带的海拔也明显上升,主要集中在门源、西宁、刚察和祁连等地区,最大值达到了287 mm,而西部地区降水依然较少; 秋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几乎与春季一致,区别为低值范围扩大,高值范围减少,降水依然主要集中于门源、西宁一带,降水最大值为114 mm,基本与春季持平; 冬季的降水量最少,最大值也仅为12 mm左右,出现在东部的乌鞘岭与西部的德令哈附近,中部地区降水最为稀少,略低于西部地区。
3.4 突变检验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祁连山地区近21 a来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本文对研究区20个气象台站的年尺度与季尺度降水进行了Mann-Kendall突变检验。
从分析结果发现(图6),祁连山地区年降水量的UF值在1998—2001年小于0,从2002—2018年UF值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甚至在2017年超过了临界值,说明降水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就季尺度而言,春季与冬季降水的UF值整体较为平稳,多年来围绕0值波动变化; 而夏季降水的UF值在经历了短暂的下降之后逐渐上升,秋季降水的UF值在21 a来均大于0。就突变情况而言,年尺度下的降水量在2016年出现了一次突变,突变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春季降水量在2001年发生了第一次突变,但之后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第二次突变出现在2015年,之后呈现上升趋势但未超过临界值。夏季降水量突变从2016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秋季降水量从1999年起,先呈上升趋势之后逐渐平稳; 在2011年发生第二次突变,此次突变之后先有短暂下降趋势之后逐渐平稳。冬季降水量波动变化最为显著,但未出现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整体看来,研究区范围内降水量体现出在20世纪末经过一段下降之后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