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CRU和GPCC降水对比分析
为了检验GPCC和CRU数据在天津地区的适用性,对1901—2016年的OBR和GPCC,CRU资料年降水量使用泰勒图(Taylor diagram)进行统计分析。可知OBR与GPCC,CRU的相关系数较高(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其中OBR与GPCC的相对误差比率均小于5%,标准差比较小。鉴于天津地区降水主要发生在5—9月,对1901—2016年5—9月的降水进行统计分析,同样发现在天津地区GPCC数据更优。
考虑天津地区降水空间上的分布,同时由于站点年限的原因,对天津1979—2016年13个国家站的OBR和CRU,GPCC降水数据求相关性和偏差计算(图1),可见1979—2016年OBR和GPCC数据的相对误差都在3%以内,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最高达0.98,均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 而CRU数据与天津北部台站(54428,54525)相对偏差较大,最大的54528站达到28.53%。相比于CRU,GPCC数据与站点观测数据的偏差更小,相关性系数更高,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检验。
综合比较CRU,GPCC与站点数据,发现在天津地区GPCC的降水数据更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对天津地区百年降水数据进行分析时选用GPCC数据进行天津地区降水的空间分析。
图1 1979-2016年天津地区13个站点OBR数据与GPCC和CRU数据的相关系数及相对误差分布
2.2 天津地区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图2为1901—2016年GPCC数据得到天津降水的年值分布图,可见1901—2016年的年降水总体而言呈“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年降水量最大的位于天津北部54428站,年均降水可达649.9 mm,年均降水量最小值发生在天津西南侧的54619站,为534.5 mm。降水的分布趋势可能与天津的地形有关。天津东侧为沿海地区,而西侧为内陆地区。
图2B为根据公式(4)所求的GPCC年平均降水时间变率的空间分布情况,可见整体而言天津地区年降水量的时间变率呈现出“南正北负”的分布趋势,其中54428站的时间变率减弱趋势为0.28/a,而天津南部的降水增大区也表现为东边大、西边小。天津地区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
图2 1901-2016年天津地区北部和南部的年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
2.3 天津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
前面可知天津北部和南部降水分布较为不同,因此将54428,54525站作为天津北部站点,其余11站作为天津南部站点分析。天津北部和南部1901—2016年的降水距平百分率Pa如图3所示,并根据表1计算对应干旱等级,可见天津在1920年均出现了重度干旱,此外,天津南部在1941年也为重度干旱; 天津整个地区在2002年干旱程度为中度,这与文献中所得结果对应,而在1902年、1932年、1936年、1939年、1968年、1989年、1997年、1999年天津南部为中度干旱等级,天津北部出现中度干旱的年份则为1921年、1941年、1999年。干旱频率为发生各等级的干旱频数与时间序列长度之比,用以表示干旱发生的可能性,求得南部地区出现干旱的频率29.3%,北部地区出现干旱的频率为20.7%。
对比天津北部和天津南部地区干旱化程度可见,在1920年、2002年天津地区整体出现了干旱情况。1901—2016年天津南部的干旱频率高于北部地区,天津地区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天津南部。
图3 天津地区1901-2016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率的空间分布
2.4 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由于1901—2016年天津地区年降水量的时间变率较小,线性趋势较弱,因此对年降水距平进行EEMD分析,求出天津地区1901—2016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15]。考虑到天津北侧的降水呈现出减弱趋势,天津南侧降水则呈现出增强趋势,因此将天津地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求EEMD分析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图4),分析其南北两区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结合各IMF分量的方差贡献可知:天津北部和南部地区降水距平百分率的IMF1和IMF2分量较为相似,为3 a,6 a的年际周期,而年代际周期则不同,北部地区表现为准14 a,21 a,58 a的周期振荡,南部地区周期为准15 a,29 a、准77 a。就方差贡献率而言,IMF1分量的方差贡献率最大。
基于EEMD的RES趋势项表明,天津地区距平百分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增幅均小于降幅; 北部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降水距平百分率达到峰值,南部地区在70年代达到最大,天津北部的增幅明显小于其南部增幅。
计算各IMF分量与原始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相关系数,可见各IMF分量均能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天津北部IMF1~3,IMF5分量均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天津南部的IMF1~3分量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
表2 IMF分量方差贡献率与原始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相关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