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沙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采用单样本t检验,在不同土层深度下沙障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对照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设置沙障对土壤有机碳没有明显的增加作用。除玉米杆低立方格沙障和尼龙网平铺方格沙障外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大于对照(图1)。在任何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在玉米杆低立方格沙障中最小(平均0.201 g/kg),在棉花杆平铺方格沙障(平均0.566 g/kg)最大。沙障的材料和布置方式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因素。平均而言,在任何土层中平铺布设的沙障对土壤有机碳的改善能力高于垂直布设的沙障。在沙稳系统中,为了提高系统的有机碳含量,平铺布设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3.2 沙障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沙障与对照区的土壤有效氮在所有土层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沙障的布置总体上显著增加了土壤的有效氮。
配对样本t检验,任何两个土层的有效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棉花杆低立方格沙障的有效氮在0—20 cm土层(31.788 mg/kg),40—60 cm土层(24.288 mg/kg)和0—60 cm土层(22.425 mg/kg)中最大。在20—40 cm土层中有效氮最大的棉花杆平铺方格沙障(18.657 mg/kg)(图2)。结果表明,对于土壤有效氮的保持,棉花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沙障材料。在0—60 cm土层中,垂直布设方式下的土壤有效氮平均值比对照区高14.936%,平铺布设方式下的土壤有效氮平均值比对照区高15.087%。
3.3 沙障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除20—40 cm土层外(p>0.05),其余各土层的有效磷均与对照区呈极显著差异(p<0.01)。沙障的布置总体上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树枝低立方格沙障和棉花杆低立方格沙障的20—40 cm土层中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对照区高。任何土层的有效磷在尼龙网方格沙障中最低。
除了20—40 cm土层中树枝低立方格沙障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3.682 mg/kg),其他土层对照区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图3)。各土层平铺布设方式下土壤有效磷平均值均大于垂直布设方式下的土壤有效磷平均值。0—60 cm土层深度下平铺布设方式下土壤有效磷的平均值比垂直布设方式下的大1.805%。与对照相比,在0—60 cm土层垂直布设方式下土壤有效磷降低幅度为22.436%,平铺布设方式下的降低幅度为21.036%。
3.4 沙障对土壤有效钾的影响
单样本t检验表明,在不同土层深度上各沙障与CK的AK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沙障的设置显著提高了土壤AK,任一土层8种沙障土壤的AK均高于CK。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土层间AK无显著差异(p>0.05)。0—60 cm土层棉花杆平铺方格沙障(27.267 mg/kg)的AK最大(图4)。0—60 cm土层中垂直和水平布设的沙障有效钾平均值分别为25.591 mg/kg和25.548 mg/kg,分别比对照增加12.301%和12.111%。
3.5 沙障对土壤pH的影响
在不同土层沙障区和对照区的土壤pH差异极显著(p<0.01)。在0—60 cm土层中,仅尼龙网平铺方格沙障的ph值(平均7.995)高于对照区(平均7.990)。布设沙障总体降低了土壤pH,0—60 cm土层内降低了2.457%~9.771%。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土层垂直和平铺布设方式的平均pH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任何土层中,垂直布置方式下的土壤pH都小于平铺布设方式下的土壤pH(图5)。在任何土层,玉米杆平铺方格沙障的土壤pH最小(平均7.209),尼龙网平铺方格沙障的土壤pH值最大(平均7.995)。
3.6 沙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0—10 cm 土层为干沙,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呈增加趋势。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其他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分别为20—40 cm,40—60 cm和0—6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的19.713%,20.231%和27.232%(图6),沙障材料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土壤剖面含水量的排序为:玉米杆低立方格沙障>树枝平铺状沙障>尼龙网平铺方格沙障>对照>棉花杆平铺方格沙障>尼龙网方格沙障>树枝低立方格沙障>玉米杆平铺方格沙障>棉花杆低立方格沙障。树枝平铺状沙障有利于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8.235%和8.790%),玉米杆低立方格沙障有利于提高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3.455%和19.345%),尼龙网平铺方格沙障有利于改善20—4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比对照增加了38.585%)。在0—20 cm,40—60 cm和0—60 cm土层中棉花杆低立方格沙障的土壤含水量最小。在20—40 cm土层中树枝低立方格沙障的土壤含水量最小。
布设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存在差异。垂直和平铺布设方式下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均明显大于0—2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垂直布设方式下20—40 cm和4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0—20 cm土层高600.192%和641.757%。平铺布设方式下20—40 cm和4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0—20 cm土层高307.501%和266.314%。0—60 cm土层垂直和平铺布设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1.188%和1.300%。与对照相比,垂直布设方式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下降了10.038%,平铺布设方式下0—6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减少了1.515%。
3.7 沙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p<0.01)。0—20 cm土层中尼龙网平铺方格沙障的土壤容重最小(1.710 g/cm3),2—40 cm土层中玉米杆平铺方格沙障的土壤容重最小(1.649 g/cm3),40—60 cm和0—60 cm土层中棉花杆低立方格沙障的土壤容重最小(1.525 g/cm3,1.672 g/cm3)(图7)。0—60 cm土层垂直和平铺布设方式下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均为1.703 g/cm3。与对照相比,垂直和水平布设方式下土壤容重的降低程度基本相同,0—60 cm土层两种布设方式下的土壤容重分别为0.067 g/cm3,0.066 g/cm3。垂直布设方式下平均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减小,而平铺布设方式下的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明显。
3.8 土壤质量指数(SQI)
0—20 cm土层沙障区的土壤质量指数均高于对照区,所有沙障对0—2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质量具有改善作用。20—40 cm土层沙障区的土壤质量指数与对照区(0.439)的土壤质量指数具有显著差异(t=3.420,p<0.05)。20—40 cm土层玉米杆低立方格沙障的土壤质量指数最高(0.561),而尼龙网方格沙障的土壤质量指数最低(0.426)。40—60 cm土层沙障区的土壤质量指数与对照区(0.453)具有显著差异(t=5.922,p<0.01),棉花杆低立方格沙障的土壤质量指数最高(0.515),而尼龙网方格沙障的土壤质量指数最低(0.465),这些沙障均改善了40—6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0—60 cm土层沙障区的土壤质量指数与对照区的土壤质量指数(0.422)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t=5.694,p<0.01),棉花杆低立方格沙障的土壤质量指数最高(0.551),而尼龙网方格沙障的土壤质量指数最低(0.428)。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种铺设方式下4种沙障材料的土壤质量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铺设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对于表层0—20 cm,20—40 cm和0—60 cm土层平铺布设方式下的平均土壤质量指数高于垂直布设方式,分别高出367.344%,95.904%和63.872%; 而对于40—60 cm土层垂直布设方式下的平均土壤质量指数比平铺布设方式高39.498%(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