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土地利用变化
在ArcGIS 10.2中,通过叠置分析生成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图,在Excel 2010中统计得出两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表(表1)。通过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研究区这3个时期均以林地分布面积最广,占总面积的76.37%~76.67%。其次为耕地和草地。总体来说,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不显著,2010—2015年变化较大。林地面积在持续减少,从2005年的8 965.82 km2减少到2015年的8 931.16 km2,共减少了34.66 km2。其次是耕地面积,在这10 a里共减少17.24 km2。与之对应的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10 a共增加35.79 km2,增加幅度达到了63.43%。总体来说,三峡库区湖北段2005—2015年转出林地面积和转入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幅度较小。
2005—2010年时段三峡库区湖北段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占总面积的0.11%。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共减少了5.17 km2,主要转移至水域和建设用地。而水域面积增加最多,达到2.72 km2,主要是由林地转入,这是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造成的。
2010—2015年期间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占总面积的0.80%,较2005—2010年的显著提高。该时段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小。2010—2015年中,有0.91%的耕地和0.21%的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其增加幅度达56.63%。这说明2010—2015年研究区开发土地的力度较大,城镇化速率较2005—2010年明显加快。园地面积增加了13.65 km2,说明当地为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果树(如橘树),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表1 2005-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km2
3.2 土壤侵蚀消长情况
根据上述各因子研究方法与计算结果,分别绘制出三峡库区湖北段各因子值的栅格图。利用各因子图和CSLE模型,运用ArcGIS栅格计算器得到三峡库区湖北段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壤侵蚀图。
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20],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模数分级表(表2),并根据其分类标准得到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土壤侵蚀分级图(图1)。
从2005—2015年来看,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微度侵蚀(83.65%~89.32%)和轻度侵蚀(6.77%~4.93%)为主。其中微度侵蚀占比的增幅较大,达6.78%,其他5个侵蚀强度等级占比均呈减小趋势(图2)。总体来说,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有向微度侵蚀迁移的趋势,说明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治理有一定的成效。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面积的动态变化情况,运用转移矩阵法对2005—2010年、2010—2015年两个时期不同土壤侵蚀强度面积转移变化进行分析(表3)。结果表明:总体来看,2005—2010年不同等级土壤侵蚀面积转移量较2010—2015年大。其中2005—2010年高强度的土壤侵蚀向微度侵蚀等级转化明显,其中轻度侵蚀中有43.21%转化为微度侵蚀,中度侵蚀有39.86%转化为微度侵蚀,强烈侵蚀有37.03%转化为微度侵蚀。同时,也有3.75%的中度侵蚀区域转为了轻度侵蚀; 强烈侵蚀区域分别有0.66%和6.96%转为了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2010—2015年土壤侵蚀的转换率不如2005—2010年,但是趋势和2005—2010年相同。分别有33.33%,37.45%,40.04%,40.67%和34.55%的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转化为了微度侵蚀,中度侵蚀中有2.62%转化为了轻度侵蚀。总体来说,2010—2015年土壤侵蚀变化程度相对较小,比较稳定。
图1 2005-2015年三峡库区湖北段土壤侵蚀分级
图2 2005-2015年三峡库区湖北段土壤侵蚀强度面积比例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在此之后至2010年,三峡水库的水位逐年提升,淹没了大片土地,从而导致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降低较为明显。而2011年5月,国务院已经认识到了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状况,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以及禁止乱砍滥伐等,使得2010—2015年当地生态状况稳定,并有向好发展的态势。总体来说,2005—2015年三峡库区土壤侵蚀情况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当地政府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已经有所显现。
表3 2005-2015年研究区不同等级土壤侵蚀面积转移矩阵km2
3.3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消长关系分析
通过对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图和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图的叠加,统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对土壤侵蚀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大体趋势上看,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强度面积变化情况相似。园地、草地转为耕地,林地转为耕地、园地,以及耕地、林地、园地、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会导致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大,其中草地转为耕地的增强作用更加明显。耕地转为林地、园地和草地以及园地转为林地对土壤侵蚀强度具有减弱作用,说明在研究区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园地转为草地有时会有增强作用,有时减弱作用较明显,这和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
图3 200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土壤侵蚀强度面积消长情况
图4 201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土壤侵蚀强度面积消长情况
注:土地利用变化方式编号如下:12表示耕地转为林地; 13表示耕地转为园地; 14表示耕地转为草地; 16表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21表示林地转为耕地; 23表示林地转为园地; 24表示林地转为草地; 26表示林地转为建设用地; 31表示园地转为耕地; 32表示园地转为林地; 34表示园地转为草地; 36表示园地转为建设用地; 41表示草地转为耕地; 42表示草地转为林地; 43表示草地转为园地; 46表示草地转为建设用地。本研究不考虑水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