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振宇,葛忠强,王清华,等.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及林分密度的影响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02):128-135.
 DU Zhenyu,GE Zhongqiang,WANG Qinghua,et al.Assessment on Soil Quality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 Plantations in Central Mountainous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Stand Density[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20,27(02):128-135.
点击复制

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及林分密度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晓娟.东北长白山系低山丘陵区不同林分土壤肥力质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2] Doran J W, Parkin T B. Defining and accessing soil quality [M]. Wisconsin, USA: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1994.
[3] 郑昭佩,刘作新.土壤质量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31-134.
[4] 马静.油松人工林土壤健康评价及生物调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5] 覃其云,唐健,邓小军,等.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评价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7,42(6):16-21,32.
[6] 任丽娜,王海燕,丁国栋,等.华北土石山区人工林土壤健康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46-52.
[7] 漆良华,范少辉,艾文胜,等.湘中丘陵区竹杉混交对毛竹林土壤质量的影响[J].山地学报,2012,30(3):314-320.
[8] 张晋爱,张兴昌,邱丽萍,等.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柠条林地土壤质量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S1):136-140.
[9] 黄宇,汪思龙,冯宗炜,等.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199-2205.
[10] 胡建忠.山杨混交类型生产力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1995,2(1):44-50.
[11] 方向华.南方红豆杉林地土壤质量变化特征[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7.
[12] 李淑芬,于法展,李保杰.苏北低山丘陵区典型性森林土壤健康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264-269.
[13] 燕婷婷,朱清科,赵维军,等.基于SPEI的鲁中山区1958—2015年干旱特征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6):162-168.
[14] 国家林业局.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LY/T1225—199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15] 史瑞和.土壤农化分析[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16] 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硏究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8] 段必挺,杨锡永,李发平,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6,669(7):228-230.
[19] 王清华,杜振宇,邢尚军,等.山东省主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165-169.
[20] 孙希华.山东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发展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4(2):161-165.
[21] 路鹏,苏以荣,牛铮,等.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时空变异[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4):190-194.
[22] 吕瑞恒,刘勇,于海群,等.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59-163.
[23] 王兵,刘国彬,薛萐,等.黄土丘陵区撂荒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9,17(3):282-287.
[24] 孙文艳,廖超英,李晓明,等.毛乌素沙地东南部人工林土壤生物学特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28-33.
[25] 张超,刘国彬,薛萐,等.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土壤酶演变特征[J].林业科学,2010,46(12):23-29.
[26] 黄勇,杨忠芳.土壤质量评价国外研究进展[J].地质通报,2009,28(1):130-136.
[27] 张连金,赖光辉,孔颖,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北京九龙山土壤质量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7-14.
[28] 李国雷,刘勇,吕瑞恒.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1):19-24.
[29] 姚瑞玲,丁贵杰,王胤.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量的年变化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5):83-86.
[30] 孙书存,高贤明,包维楷,等.岷江上游油松造林密度对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1):8-13.
[31] 王艳霞,吴承祯,洪伟,等.杉木人工林生长对密度效应的响应[J].森林与环境学报,2007,7(1):25-29.
[32] 鲁昭伟,陈波,潘青华,等.北京山地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1):224-228.
[33] 康冰,刘世荣,蔡道雄,等.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323-2331.
[34] 赵广亮,王继兴,王秀珍,等.油松人工林密度与养分循环关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4):39-44.
[35] 张伟,杨传强,赵青.山东省侧柏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的编制[J].山东林业科技,2014,44(3):6-10.
[36] 孙千惠,吴霞,王媚臻,等.林分密度对马尾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39(3):732-738.
[37] 赵广亮,王继兴,王秀珍,等.油松人工林密度与养分循环关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4):39-44.
[38] 梁燕,葛忠强,谢同利,等.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J].山东林业科技,2018,48(2):19-27.
[39] 李民义,张建军,郭宝妮,等.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水文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3,32(5):1083-1090.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04-19 修回日期:2019-05-21 资助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6GNC111008); 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LYCX03-2018-14) 第一作者:杜振宇(1973—),男,山东枣庄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土壤、林木营养和森林生态方面研究。E-mail:zydu@qq.com 通信作者:王清华(1973—),女,山东烟台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生态方面研究。E-mail:wqh0228@foxmail.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