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昕,李江风,陈万旭,等.河南省县域尺度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4):309-316.
 FAN Xin,LI Jiangfeng,CHEN Wanxu,et al.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in Henan Province[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8,25(04):309-316.
点击复制

河南省县域尺度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李伟, Sri Mulyani,等.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4(4):5-41.
[2] 樊杰,刘毅,陈田,等.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1):20-27.
[3] 冷智花,付畅俭.城镇化失衡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4(11):58-65.
[4] 吕添贵,吴次芳,李洪义,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6,36(2):239-246.
[5] Lin G C S. Chinese urbanism in question:State, society,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s[J]. Urban Geography, 2007,28(1):7-29.
[6] 李鑫,李兴校,欧名豪.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J].人文地理,2012(3):50-54.
[7]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41-146.
[8]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9] 李杰,崔许锋.山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非均衡性与时空分异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6(4):84-93.
[10] 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4-03/16/content_2639841.html.2014.
[11] 美克拉衣,艾克拜尔.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城市地理,2016(6):97.
[12] 王新越,秦素贞,吴宁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69-75.
[13] Friedmann J. 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6,30(2):440-451.
[14] 陈明星,陆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2010,65(12):1443-1453.
[15] 凌筱舒,王立,薛德升.江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其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4(3):89-94.
[16]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31(7):1305-1316.
[17] 张荣天,焦华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效率测度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2015,35(4):433-439.
[18]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4):402-409.
[19] 王瑜炜,秦辉.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2):93-100.
[20] 肖海平,肖地楚,朱佩芬.湖南郴州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3):39-44.
[21] 祖佳嬉,叶长盛,雷慧敏.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障碍因子诊断[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34-39.
[22] 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J].经济学动态,2015(1):76-85.
[23] 李小建,罗庆.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47-53.
[24] 郭付友,李诚固,陈才,等.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J].经济地理,2015,35(9):49-56.
[25] 王亚力,彭保发,熊建新,等.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67-75.
[26] 刘法威,许恒周,王姝.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8):7-11.
[27] 雒海潮,李国梁.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5,35(6):749-755.
[28] 胡燕燕,曹卫东.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2):9-17.
[29]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30] 鹿晨昱,张琳,薛冰,等.辽宁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8):32-39.
[31] 徐维祥,陈国亮,舒季君,等.基于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18-31.
[32] Mikelbank B A. Quantitative geography:Perspectives on spatial data analysis, by A. S. Fotheringham, C. Brunsdon, and M. Charlton[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1,33(4):370-372.
[33] 徐建华.地理建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7-08-16;改回日期:2017-09-16。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5051101);秦岭资源型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试点(DD2016042)
作者简介:范昕(1987-),男,湖北恩施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区域经济。E-mail:Fanfx8@vip.qq.com
通讯作者:李江风(1957-),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及地质公园规划研究。E-mail:jfli0524@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