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琳轩,管卫华,夏四友,等.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4):813-823.[2] Fleskens L,Nainggolan D,Stringer L C. An exploration of scenario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using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cio-economic model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4,54(5):1005-1021.[3] 葛玉娟,赵宇鸾,李秀彬.山区耕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以贵州省亚鱼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7):1095-1105.[4] 于媛,韩玲,李明玉,等.哈长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2):293-300.[5] 谢冬水.经济社会转型与农村土地产权变迁:中国的经验证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4):74-84.[6] 陈莹,吴秀兰.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5):1025-1035.[7] 张志,龚健,王利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4):296-303,310.[8] 仉振宇,朱记伟,解建仓,等.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4):308-316.[9] 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5,35(7):72-78.[10] 赵胡兰,杨兆萍,韩芳,等.新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态势分析及预测[J].干旱区地理,2020,43(4):1146-1154.[11] 张琪,郑刘根,刘辉,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析:以淮南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2):4313-4322.[12] 王伟新,许蒋鸿,王晓萱,等.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时空分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1):64-74.[13] 杨清可,段学军,王磊,等.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8,38(1):97-106.[14] 朱庆莹,陈银蓉,胡伟艳,等.中国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4):234-243.[15] 黄文娟.基于耦合模型的襄阳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16] 彭红松,郭丽佳,章锦河,等.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20,42(4):593-606.[17] 田泽,黄萌萌.长江经济带终端能源消费碳减排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1):92-100.[18] 薛鹏飞,李国景,罗其友,等.中国农业科技资源水平区域差异及空间结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5):108-120.[19] 李涛,廖和平,杨伟,等.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J].经济地理,2015,35(5):65-71.[20] 卢新海,陈丹玲,匡兵.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效应: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9):66-73.[21] 刘莉君,刘友金.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的耦合作用机理及协调度评价: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4):137-144.[22] 史思琪,梁彦庆,黄志英,等.低碳理念下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异质性及其障碍因子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0,43(3):1-9,64.[23] 景丽.欠发达民族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24] 田泽,景晓栋,肖钦文.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产业结构—区域创新耦合度及时空演化[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2):10-17.[25] 梅燕,蒋雨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6):56-74.[26] Combes P P,Laurent G. The empiric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2015,5(3):247-348.[27] Hanlon W W,Miscio A. Agglomeration: A long-run panel data approach[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7,99:1-14.[28] 余雪振,梅昀.武汉市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2751-2756.
收稿日期:2020-11-25 修回日期:2020-12-28第一作者:闵义岚(1996—)女,重庆梁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管理。E-mail:tarram@163.com通信作者:李录堂(1962—)男,陕西宝鸡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农村土地制度研究。E-mail:lilut@nwsuaf.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