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刚,张由松,祝业平.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109-113.
[2] 陈严武,史正涛,曾建军,等.水源地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2):67-74.
[3] 吴晋霞,陈奇伯,王克勤,等.滇中高原不同植被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4):141-148.
[4] 吴波,石培礼,井学辉,等.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植被蓄水潜力与价值的评估[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6):706-712.
[5] 王苗苗,陈洪松,付同刚,等.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养分的差异性及其空间预测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6):1759-1766.
[6] 陆梅,田昆,赖建东,等.高原湿地纳帕海周边山地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28-34,52.
[7] 鲜靖苹,张家洋,胡海波.森林冠层水文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3):96-104.
[8] 刘艳丽,王全九,杨婷,等.不同植物截留特征的比较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3):172-177.
[9] 宋文龙,杨胜天,路京选,等.黄河中游大尺度植被冠层截留降水模拟与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1):80-89.
[10] Alan M, Ali F. Throughfall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non-native Hawaiian forest stands[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0,150(11):1453-1466.
[11] 陈丽华,张艺,余新晓,等.北京山区典型森林植被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报,2013,21(3):423-431.
[12] 李振新,欧阳志云,郑华,等.岷江上游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的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723-731.
[13] 刘艳丽,王全九,杨婷,等.植物叶片截留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143-147,154.
[14] 徐天乐,朱教君,于立忠,等.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不同林型树干茎流的理化性质[J].生态学报,2013,33(11):3415-3424.
[15] 石小亮,张颖,单永娟,等.云南省高原典型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功能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8):1366-1372.
[16] 张东,邵社刚,赵辉.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人工林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5):97-101,110.
[17] 鲍乾,梁建发,王棋,等.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土壤蓄水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1):18-24.
[18] 潘春翔,李裕元,彭亿,等.湖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持水性能[J].生态学报,2012,32(2):0538-0547.
[19] 李建军,张会儒,熊志祥,等.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指标系统的结构解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7):19-26.
[20] 王威,郑小贤,宁杨翠.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典型森林类型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1):60-63.
收稿日期:2017-11-29;改回日期:2017-12-10。
基金项目:贵州茅台科技联合基金“退化植被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研究”(黔科合茅科联字〔2009〕7007)
作者简介:焦权(1988-),男,贵州习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E-mail:994561560@qq.com
通讯作者:戴全厚(1969-),男,陕西长武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重建研究。E-mail:qhdairiv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