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锦华,梅燕雄,董颖,等.中国西部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和潜力及接替区选区[J].矿床地质,2014,33(3):511-520.
[2] 白淑英,吴奇,沈渭寿,等.内蒙古草原矿区土地退化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2):178-186.
[3] 朝鲁孟其其格,萨如拉,马玉兰,等.锡林郭勒盟草原矿区开发现状及生态治理研究初探[J].内蒙古草业,2011,23(4):12-15.
[4] 柴祯.废杂铜冶炼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4.
[5] 翟福勤,汪晓丽,华佳敏,等.铜对小麦幼苗的毒害和钙的解毒作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694-698.
[6]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6):3324-3333.
[7] 徐楠楠,林大松,徐应明,等.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30(4):29-34.
[8] 王丽渊,丁松爽,刘国顺.生物质炭土壤改良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3):1-6.
[9] 王桂仙,张启伟.竹炭对水溶液中铜(Ⅱ)的吸附特性研究[J].沈阳化工大学学报,2010,24(2):126-129.
[10] 佟雪娇.生物质炭对水体红壤中Cu(Ⅱ)的去除和固定作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1] 兰天,张辉,刘源,等.玉米秸秆生物炭对Pb2+,Cu2+的吸附特征与机制[J].江苏农业学报,2016,32(2):368-375.
[12] 谢超然,王兆炜,朱俊民,等.核桃青皮生物炭对重金属铅、铜的吸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4):1190-1198.
[13] 高永,邱国玉,丁国栋,等.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3):365-370.
[14] 璞阳,刘娟娟,梁东丽,等.单一和复合溶液中Cu2+对三种土壤SeO32-吸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8):2563-2572.
[15] 侯建伟,索全义,梁桓,等.有机物料对沙蒿生物炭改良沙土中有效养分的增效作用[J].土壤,2016,48(3):463-467.
[16] 唐行灿,陈金林,李文庆.生物炭对Cu2+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467-1470.
[17]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8] 许端平,褚海艳,徐雪松.褐煤对废水中酸性红B的吸附去除[J].环境工程学报,2012(6):1961-1965.
[19] 赵昔慧,夏延致,李群,等.羧甲基纤维素纱布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功能材料,2014,45(1):1059-1066.
[20] 常春,刘天琪,廉菲,等.不同热解条件下制备的秸秆炭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J].环境化学,2016,35(5):1042-1049.
[21] 常春,工胜利,郭景阳,等.不同热解条件下合成生物炭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7):2491-2502.
[22] 赵保卫,石夏颖,马锋锋.胡麻和油菜生物质炭吸附Cu(Ⅱ)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J].中国科技论文,2015,10(24):2888-2902.
[23] 汪洋.二氧化碳气氛热解制备生物炭及其对Cu(Ⅱ)吸附性能的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
[24] 夏冰.新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水中铜离子的研究[D].山东青岛:青岛大学,2010.
[25] 佟雪娇,李九玉,袁金华,等.稻草炭对溶液的Cu(Ⅱ)的吸附作用[J].环境化学,2012,31(1):64-68.
[26] 蒋艳艳.生物炭吸附固定镉、铜效果的研究[D].湖北荆州:长江大学,2014.
[27] 夏靖靖,刘沅,童仕唐.改性生物炭对Ni2+和Cu2+的吸附[J].化工环保,2016,36(4):428-433.
[28] 石夏颖.油料作物生物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7-1-4;改回日期:2017-3-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004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所专项(MK2015J02)
作者简介:张静(1992-),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荒漠化防治。E-mail:ztiaotiao666@163.com
通讯作者:岳征文(1982-),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E-mail:yuezheng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