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鲍乾,梁建发,王棋,等.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土壤蓄水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01):18-24.
 BAO Qian,LIANG Jianfa,WANG Qi,et al.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ater Storage Under Different Eco-vegetation Types in Huajiang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7,24(01):18-24.
点击复制

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土壤蓄水特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耿佳,于法展,杨盼盼,等.苏北山丘区典型性次生林下土壤蓄水能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184-186.
[2] 李庆云,余新晓,信忠保,等.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6):106-110.
[3] 莫菲,李叙勇,贺淑霞,等.东灵山林区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生态学报,2011,31(17):5009-5016.
[4] 吴庆贵,邹利娟,吴福忠,等.涪江流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6):254-258.
[5] 杨媛媛,李鉴北,欧阳勋志,等.上犹县长防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蓄水能力初探[J].土壤通报,2012,43(1):10-14.
[6] 杨汉奎.喀斯特荒漠化是一种地质:生态灾难[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15(3):137-147.
[7] 但文红.喀斯特峡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花江峡谷为例[J].中国岩溶,1999,18(3):251-256.
[8] 熊康宁,李晋,龙明忠.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J].地理学报,2012,67(7):878-888.
[10] 王膑,钱晓刚,彭熙.花江峡谷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139-141.
[11] 李安定,卢永飞,韦小丽,等.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小生境土壤水分的动态研究[J].中国岩溶,2008,27(1):56-62.
[12] 盛茂银,刘洋,熊康宁.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3,33(19):6303-6313.
[13] 国家林业局.森林土壤分析方法(中华人民国和国林业行业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14] 黄蓉,王辉,王蕙,等.华家岭低效防护林带改造对林地土壤蓄水性能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53-57.
[15] 宋小帅,康峰峰,韩海荣,等.辽河源典型森林类型的土壤水文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2):101-105.
[16] 王莉,张强,牛西午,等.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4):53-56.
[17] 周毅,魏天兴,解建强,等.黄土高原不同林地类型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3):12-16.
[18] 李卓,吴普特,冯浩,等.容重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土壤学报,2010,47(4):611-620.
[19] 李庆梅,侯龙鱼,马风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6):1132-1136.
[20] 宫渊波,麻泽龙,陈林武,等.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水土保持林结构模式水源涵养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28-32.
[21] 孙梅,黄运湘,孙楠,等.农田土壤孔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5(1):233-238.
[22] 丁访军,王兵,钟洪明,等.赤水河下游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179-183.
[23] 刘霞,张光灿,李雪蕾,等.小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1-5.
[24] 陈引珍,程金花,张洪江,等.缙云山几种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2):66-70.
[25] 张雷燕,刘常富,王彦辉,等.宁夏六盘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蓄水和渗透能力比较[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1):95-98.
[26] 孙艳红,张洪江,程金花,等.缙云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06-109.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6-03-29;改回日期:2016-06-08。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JZ字[2014]200211,黔科合SY字[2013]3165号);贵州大学引进人才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12)003号);国家环保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项目(kksbdyj01)
作者简介:鲍乾(1992-),男,四川乐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林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E-mail:baowenfeng@escience.cn
通讯作者:杨瑞(1979-),男,贵州六盘水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经营与森林生态。E-mail:yr553017@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