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柴成武,贺访印,魏林源,等.干旱沙区盐碱退耕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06):208-211,215.
 CHAI Cheng-wu,HE Fang-yin,WEI Lin-yuan,et al.The Study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 of Saline Abandoned Farmland in Arid Sandy Regions[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1,18(06):208-211,215.
点击复制

干旱沙区盐碱退耕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马长明, 袁玉欣.国内外退耕地植被恢复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 2004, 17(4):24-27.
[2] 王堃, 吕进英.退耕地的自然演替与人工恢复[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0, 21(4):51-55.
[3] 黄从德, 张健, 邓玉林, 等.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4):130-133.
[4] 李艳, 李鹏, 赵忠.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8):155-159.
[5] 焦峰, 温仲明, 焦菊英.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6):724-730.
[6] 陈小红, 张健, 赵安玖.短期型林(竹)-草复合植被还林初期土壤碳氮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2):126-130.
[7] 胡建忠, 郑佳丽, 沈晶玉.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根系生态位及其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 2005, 25(3):481-490.
[8] 杨正礼.我国西北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基本途径与模式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5):36-41.
[9] 王俊明, 张兴昌.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J].草业学报, 2009, 18(1):1-8.
[10] 李世东, 吴转颖.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J].林业科学, 2002, 38(3):154-159.
[11] 谌红辉, 方升佐, 丁贵杰, 等.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1):13-17.
[12] 王宁, 贾燕锋, 焦菊英, 等.陕北安塞退耕地持久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对应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 7(6):51-57.
[13] 王继和, 马全林, 刘虎俊, 等.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逆转植被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J].中国沙漠, 2006, 26(6):903-909.
[14] 蒋德明, 宗文君, 李雪华.科尔沁西部地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生态学杂志, 2006, 25(3):244-248.
[15] 玉宝, 王百田, 乌吉斯古楞.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J].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3):472-477.
[16] 陈刚, 孙国荣, 彭永臻, 等.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人工草地氮素积累对松嫩盐碱草地植被演替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8, 28(5):2031-2041.
[17] 朱虹, 祖元刚, 王文杰, 等.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盐碱地改良方法的评述[J].吉林林业科技, 2007, 36(5):14-21.
[18] 张丽珍, 牛伟, 牛宇, 等.柠条对盐碱地植被组成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9, 29(9):4693-4699.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1-4-11;改回日期:2011-5-2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民勤绿洲退耕地沙漠化、盐碱化防治与生态建设试验示范”(2007BAD46B04)
作者简介:柴成武(1980- ),男,甘肃会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与荒漠生态水文研究。E-mail:chaichengwu@sina.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