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海利.诱发渭北滑坡暴雨的环流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39-41.
[2] 李树德,袁仁茂,吕红华.地质构造与水土流失[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3):105-106.
[3] 潘爱芳,赫英,马润勇.地球化学背景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思路[J].西北大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1):85-89.
[4] 潘爱芳,赫英,马润勇.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元素地球化学场与能源矿产关系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9(6):25-29.
[5] 邸领军,张东阳,王宏科.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3,24(2):34-37.
[6] 王庭斌.近纪以来中国构造演化特征与天然气田的分布格局[J].地学前缘,2004,11(4):403-415.
[7] 朱照宇.黄土高原及邻区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J].第四纪研究,1992,(3):253-264.
[8]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地球化学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9-28.
[9] 李家熙.吴功建.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10] 贾进斗,何国琦,李茂松.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其对古生界天然气的控制[J].高校地质学报,1997,3(2):144-153.
[11] 丁燕云.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航磁反映的构造特征[J].物探与化探,2002,24(3):197-202.
收稿日期:2005-5-26;改回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3CB214605)资助
作者简介:潘爱芳(1962- ),女,高级工程师,博士生,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